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西省2000-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结合国内众多学者对房地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有针对性地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人口城镇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城镇化皆会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影响,且前者影响更显著;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会在前期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产生抑制,但短暂过渡后将表现为长期的正向影响;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将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最后基于如上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城镇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稳定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从2013-2022年住房市场发展的预测分析看,今后住房市场在数量上保持规模发展的同时,重点在于质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指引下,房地产业必须进一步优化住宅供应结构,科学合理地制定新城开发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步实现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打造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城镇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稳定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从2013-2022年住房市场发展的预测分析看,今后住房市场在数量上保持规模发展的同时,重点在于质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指引下,房地产业必须进一步优化住宅供应结构,科学合理地制定新城开发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步实现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打造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特别是近四年来,桃江县房地产管理局紧紧围绕国务院提出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方针,切实加强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桃江县城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县城建城区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截至2003年底县城人均居住面积为27.5平方米,高于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1.1平方米的30.3%,2000年-2003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0.8名,整个房地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8个百分点。桃江县房地产管理局近四年平均发展速度为l5.8名,特别是2002年经济增长率达48.1%,经济指标由四年前的260多万元增至2003年的近500万元,增长近一倍,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八大之后,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成为热议话题,而中国房地产与城镇化的关系更成为焦点。当下,房地产业亟须找到突破口,实现转型升级。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对于房地产业无疑是重大机遇。按照十八大精神,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引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相关产业将协同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相似文献   

6.
院在中国未来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城镇化结构大变迁的10 年~20 年,房地产业仍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当前状况或者发展水平,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不具备可持续性.而房地产业的硬着陆又是中国经济不能承受的,文章试图从房地产业内部找寻推进我国房地产业技术创新、整合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城镇化,可以实现人口、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取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从实际出发,我国的城镇化应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正确处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率自1978年的17.9%持续上升至2013年的53.73%,城镇人口在2012年超过农村人口.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定位、城市规划等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生存、生活.这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研究上海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尹泽西  孟妍 《价值工程》2019,38(23):21-23
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高低,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层次。作为与城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房地产业,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何协调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城镇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发展阶段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已调整为通过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集约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在这一进程中,城镇化是核心驱动力。针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132个地级以上城市规模分布的对数正态、帕累托、齐普夫分析,比较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的差异,揭示了影响因素,进而指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是改革现有制度安排,促进人口充分流动,实现城市规模的最优分布。关键词城镇化城市规模发展效率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楼讯     
《山东企业管理》2012,(12):85-85
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央政策主轴,房地产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预见城镇化仍将是我国未来十年决策层的战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体系逐步趋于完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房地产市场区域性、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市场过度需求,供给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地区房地产建设规模偏大等。  相似文献   

1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需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是围绕"3个1亿人"这个核心展开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业作为基础性、配套性产业的作用,其重要的民生定位不会改变。《规划》中有多处涉及房地产领域的阐述,将对未来房地产业发展创造六大机遇。  相似文献   

14.
付素霞 《河北企业》2014,(10):50-51
<正>我国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村的现代化程度,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农村城镇化的建设。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一亿"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在2020年实现一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速度与目标、人口与土地、城乡人口结构及城乡居民点结构、城镇化政策的重点等战略问题,并以对两个方案的对比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得出须从体制、机制层面更多地激励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集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面向原乡村居民发展低成本房地产业,吸引其落户,应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各地"摊大饼"趋势明显。因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部分特大城市已取得了一定实践经验,但总体来说,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侧重于生态格局保护与已开发空间的优化整合。快速城镇化地区更需要在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城市适当的规模扩张空间,使城市可以承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繁荣与人口增长。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为研究对象,以既有规划拼合为基底,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规模预测、空间形态控制、"两规"建设用地图斑对比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开发边界。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镇化进程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的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和实施,将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和直接收益,同样也将对辽宁房地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城市化、都市化。分散的村落人口向城镇聚集,必然带动着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镇社会化大生产。城镇化的切入点是加大农村人才开发力度,“科教兴农”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是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镇化进程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的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和实施,将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和直接收益,同样也将对辽宁房地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包含了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升级、空间流动等过程,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土地(空间)城镇化等多种形式。人口城镇化是从人的视角实现城镇化,内涵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以及与此相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的空间集中是基础,生产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