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无不具有和谐之意,体现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和谐文化,而究其内涵,则主要囊括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大同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2.
单纯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构成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面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伟大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包括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单纯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构成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面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伟大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包括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一直在不懈追求着精神和谐、家庭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可以说,“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的和谐精神已浸透到中华民族文化肌体的每一个毛孔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中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返本开新”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虎 《企业活力》2007,(7):56-57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思想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人合一”,“和为贵”等,无不显示着和谐的思想火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如何参与和配合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何在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调整和提高,建立起和谐高效的人力资源环境,最终促进企业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福州市中心土地日益稀缺,市中心的办公地块更显得弥足珍贵。衔接东街商圈、茶亭商圈、五一商圈、台江商圈的八一七路商务区是绝佳的风水宝地。这里是福州历史商业的发源地,自古是商家必争的聚宝盆,八一七路更曾是福州最繁华的商业中轴线,如玉带缠腰在三山两塔之间,有着绝佳的商业风水运势。  相似文献   

8.
化模式是指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按其价值取向产生、积累、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形态.不同的化模式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化是以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的.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理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化发展的模式.在近代,这种追求天人一体、群体认同、中庸和平的和谐化模式受到个人本位崇尚力争的西方明的冲击.处于劣势力的地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随着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地区冲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的不断的出现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和谐化莫式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一人、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价值与作用日益显现.怎样充分地发掘和发挥中国传统化莫式的科学价值.推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建设,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反映老北京文化、历史和传统风貌的基本单元。本文对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政策脉络予以梳理、分析,并探讨对其保护的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地位对整个气候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由于本身的气候性质影响该地区自身存在着诸多的自然环境问题,解决西藏地区的环境问题,合理运用西藏地区的本土禁忌文化,宗教文化,运用西藏本土文化中的环保理念,对保护西藏地区的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东方 《价值工程》2012,31(33):298-299
工业文明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和战争威胁。因此人类开始在生态文化方面谋求出路,追求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天人合一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从而为应对生态危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和谐社会目标下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必要性,阐述了政府用制度性安排解决房地产市场外部性问题的必要性,最后得出:房地产调控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和谐社会目标下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必要性,阐述了政府用制度性安排解决房地产市场外部性问题的必要性,最后得出:房地产调控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田磊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163-164,167
文章从“和谐社会”的政策目标出发,在分析“和谐社会”与法制之关系、传统文化与法制之关系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应当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法制建设之间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园林中蕴含着传统哲学、 诗文、 书画、 建筑等的审美理念和心理性格特征.传统爬山廊的功能、 形式和文化追求值得当代园林进行深入的借鉴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面貌、 审美追求、 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城市景观爬山廊的运用也需要适应这些变化,从形式、 功能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本文依据以上观点,通过案例分析,试图为当代城市景观中爬山廊的设计手法提出明确的观点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的愿望。建设和谐社会政策目标的提出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文章从社会的来源与层次划分开始,认为一切社会建设都是人的理念的物化与实践,所以社会和谐的根源是文化思想的和谐。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传统文化退位和借鉴西方文明又食而未化并存的局面,社会上传统价值观弱化、伦理观念混乱,导致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信任危机,是产生不和谐现象的直接因素。最后指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践行传统文化理念开始,并由国家推行道德法律化。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朱文鸿 《秘书》2012,(9):43-4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  相似文献   

19.
何媛 《房地产导刊》2011,(4):109-109
中国的传统建筑,大部分是那些民间的、非官方的、乡村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们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本地、本土资源的最佳利用,以及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蕴涵着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传统建筑理念上的天人合一、建筑形态上的宜人宜居、文化意蕴上的和谐灵动,彰显了独特的风采,这些生态型、环保型、开放型的建筑思路对现代建筑营造具有许多启示意义。今天,当很多开发商和建筑师不惜重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环保技术,不妨让我们的眼睛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从传统建筑中获取绿色、低碳的灵感。  相似文献   

20.
发展良心与传统文化如何耦合,其实二者具有本质内涵上的一致性。社会发展良心就是要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此与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天人合一不谋而合,既要生态又要发展,实质上就是儒家所言的天人合一,二者内涵一致。本文基于此观点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