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兰通 《公司》2002,(4):9-10
一、企业和企业家要进一步提高对贯彻实施《劳动法》、《工会法》重大意义的认识  《劳动法》是我国在新时期调整劳动关系,并将劳动关系纳入法制轨道的基本法。刚刚修订通过的《工会法》,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是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两部法律,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深化企业改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起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保障》2015,(1):16-17
2015年1月1日,《劳动法》正式实施20周年!2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开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法治时代,在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年来,《劳动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制度和规范,为《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颁布、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该法施行以来,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现行《劳动法》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其中的某些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实际需要,影响其实施效果。因此,应当对该法作一定的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2007年12月末,国内权威的法制类报纸--《法制日报》、国内领先的劳动关系网站--劳动法世界(www.laboroot.com)与《人力资源》共同评选出"2007年十大劳动争议案件".这十大案件基本反映了过去一年国内劳动关系管理的现状和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劳动法世界laboroot.com创始人、知名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专家魏浩征先生对这十个案例进行点评,以期提醒用人企业注意劳动用工方面的法律风险,避免违规操作,使企业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实施劳动关系管理,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被称为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在劳动保障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劳动关系调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相比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有许多重要的调整,对于已经习惯和适应了《劳动法》的企业事业单位来说,管理上的诸多调整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6.
《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生效至今已走过了20年,自《劳动法》出台后《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法律相继制定出台并及时贯彻实施。这些法律在调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基于劳动关系产生的权利义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无疑也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法新规,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努力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出现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各种新型用工模式出现、受不同法律关系调整的劳动关系所受到保障和待遇的差距拉大、现阶段各种劳动纠纷大量增加等现象出发,论述制定我国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确认标准,明确劳动法律的适用范围必要性,立足于今日劳动法律制度的思考和设计  相似文献   

8.
张瑞丽  侯婧 《人力资源》2007,(11S):16-17
《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与原来的《劳动法》有什么区别呢? 让我们先温习一遍《劳动法》第2条和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具体为:(1)各类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以1995年《劳动法》实施为标志,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在肯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取得成绩的同时应看到,由于一些“瓶颈”的制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还存在许多困难,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来规范集体劳动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起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与员工除了建立受到《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标准劳动关系外,还会建立受到《民法》与《合同法》调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本文就非标准劳动关系在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阐述,供参考。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有关系有劳动",非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没关系有劳动",即由于用工对象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条件而导致其与用  相似文献   

11.
<正>《劳动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就是说,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有些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至2007年6月制定公布《劳动合同法》,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坚持立足社会本位,以调节劳资双方权益平衡并促进和谐为宗旨,不断取得成效,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至2007年6月制定公布《劳动合同法》,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坚持立足社会本位,以调节劳资双方权益平衡并促进和谐为宗旨,不断取得成效,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李鹏 《中国就业》2006,(2):34-35,17
我国《劳动法》第16、19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建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表示。但是在劳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大量存在着一种相对于劳动合同关系而育的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欠缺书面合同而劳动提供了有偿劳动而形成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副产品——事实劳动关系。现在中国农民工粗略统计有1.2亿.主要从事城市建筑业和生产服务业,这些农民工中大多数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事实劳动关系。强迫劳动、克扣工资等现象十分普遍。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如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我国《劳动法》对此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其他闰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几项完善事实劳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等等,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分析新劳动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薛园菲 《中外企业家》2013,(11):172-173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制度逐渐健全,这给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乡镇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劳动关系的实际状况进行诊断,概括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劳动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合同为劳动制度改革、稳定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走向法制化轨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前提.一些用人单位表示,既然劳动关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标志,那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也就不需要承担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近些年来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第10条是关于建立劳动关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规定,这些规定与《劳动法》第16条的规定相比较,强调了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使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更具有可操作性。一、书面劳动合同是全日制用工的唯一合法形式劳动合同是确认劳动关系建立、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