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遇春  方勇 《经济管理》2004,(19):22-26
自1979年欧盟发起首例对华反倾销案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倾销最大受害国。造成巨大损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非市场经济地位”在整个对华反倾销问题中的重要影响,并进行了积极的原因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世贸组织的一些成员在对我国反倾销时常常利用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选择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确定我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使我国产品容易受到倾销的指控和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这形成了我国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为此,我国出口企业应采取新的贸易战略,规避其他国家对我国采取“非市场经济地位”壁垒。  相似文献   

3.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芳  邹俊 《技术经济》2005,24(5):43-46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在“入世”15年内应对反倾销时仍将受到“非市场经济地位”制约。本文以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为研究对象,参照国际上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界定,分析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马连良 《经济论坛》2009,(23):72-74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产品出口遭到越来越多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很大损失。而欧美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本文就中国“非市产经济”的定位与中国产品出口受歧视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反倾销和反补贴是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向中国企业频繁挥舞的两根贸易保护的"大棒",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更为这两根"大棒"增添了"威力".本文从反倾销、反补贴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关系着手,分析了"非市场经济地位"和"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进一步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反倾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反倾销活动的头号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不利影响、中国企业产品结构的失调、行业协会的缺乏、反倾销法律和人才的缺乏等。鉴于此,我国政府、企业应综合长期与短期的考虑,积极应对国际反倾销。  相似文献   

7.
国际反倾销调查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影响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中国“入世”后,困扰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有效克服并最终解决中国“入市”的问题,我国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争取通过谈判以各国国内法的形式解决问题;加强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的管理,尽快建立出口反倾销监督预警机制;积极进行市场经济地位抗辩。  相似文献   

8.
目前 ,欧美等主要贸易进口国的反倾销策略对中国商品的出口和经贸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害 ,如何应对反倾销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 ,欧美主要贸易进口国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是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首要风险。积极应对反倾销 ,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国际贸易谈判 ,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应当加强自律和自我完善 ,通过苦练“内功” ,提高企业防范反倾销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入世之初没有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致使在反倾销中处于被动,屡遭反倾销指控和败诉,制约出口快速增长,这引起了中央政 府、企业和社会广泛关注。2004年,争取早日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努力已经展开。在中外博弈中,我们必须清楚谈判的底线。没能以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封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冷战结束后,这一机构虽然已经过时,但对中国、苏…  相似文献   

10.
艾华 《时代经贸》2004,(6):60-63
正如多数人事先所料,经过7小时辩论,美国商务部6月5日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举行的听证会,最终以美方企业、行业协会、工会代表普遍反对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告结束。美国10位代表亮出的10张否决票预示着中国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美国的“入市”征途不会一帆风顺。在2004年我国经济外交热点话题中,“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无疑成为了焦点之一。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纷纷要求外国政府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由于备受关注,甚至有人戏称,“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中的“台湾问题”。在充分肯定“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我们对此问题的准确理解和合理应对还需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