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经济文化     
早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在人类社会经济实践中,就形成了一些指导,约束人类经济行为的观念、制度以及对经济行为加以控制的手段等。我们将这些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用于指导、约束人类经济行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称之为经济文化,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是当代的主题,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确认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虽只有20多年的时间,现在在一些基本方面已得到世人共识。虽然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但从其一般的和直接的意义上看,它是关于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及其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以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辉 《经济论坛》2002,(6):41-41,47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内容,经济是社会发展及其制度构造演变的基础,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经济生产增长理论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精神的历史基础,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关心本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因此,有关经济增长的思想、理论、观点自然反映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5.
节约是经济实践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经济理论对节约的理解存在缺陷。节约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人生的目的和追求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决定了节约的永恒性。认识节约的永恒性在理论上有利于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对节约悖论的批判;在实践上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的经济过剩问题,有利于克服长期存在的严重浪费问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经济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经济的概念也随之而来。绿色经济是以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人文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分析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人类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气候变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人文手段。  相似文献   

8.
马驰  吴清萍 《经济论坛》2006,(20):20-21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能源。能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能源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其次是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对能源需求的满足程度,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规定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张政委,吕子安,2006)。  相似文献   

9.
90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来看,全球化是人类前进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谁并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经济全球化时,就会发现这一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由此悟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21世纪的晨曦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的大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成果,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当代国家和国际关系以崭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中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要更低一些。因此,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快提高非农化水平。这里将首先就目前我国经济非农化水平的判断进行分析,然后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作一展望。(一) 由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变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非农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均显得偏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初步观察。 1.从就业劳动力构成看。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年…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探索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观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开放型经济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着力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经济关系国际化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从而阐明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马克思把开放型经济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三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创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了世界普遍交往的开放型社会,在此前提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认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开放型经济发展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看,社会公共利益的产生、存在先于个人利益,受其影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亦早于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在前国家社会中,习惯法上的社会经济权力和社会经济权利是重叠的。国家的建立促使国家经济权力与社会经济权力分离,在国家经济权力受到公法的有利保护的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社会经济权力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长期发展战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决定社会财富在代际和代问分配的公平性,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华南经济圈内的区域经济合作绝不能以牺牲某一地区、某一阶层社会福利的持续性为手段,必须在维护区域经济资源的完整性和效率性的基础上,求得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资本论》的人道观看,低碳经济是人类应然且必然的选择,但是经济活动的碳放量并非越低越好,更不是无碳最好,而且低碳经济未必就是人道的经济。从《资本论》的自由观看,经济活动碳放量的高低变化反映了人类自由不断实现的过程,发展现代社会的低碳经济,科技发展是关键,量力而行是基本原则。从《资本论》的正义论看,资本主义制度下高碳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讲不是源于其制度的正义性而是源于其制度的不正义性。《资本论》对高碳经济的正义审视仍未过时,对建设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也不乏现实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7.
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星亮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经济与生态不协调已成为当代的重大问题。全社会都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关心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深刻认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是信息时代出版活动泛化、网络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出版经济创造出巨大社会财富是一个基本事实。在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从戒严社会向知识社会变革中,出版经济无疑处于动力地位。以出版经济和学习经济相结合,加大软件产业、网络产业的投入,启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新经济理论面向中未来的最值得重视与研究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原因与历史作用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经济、未来社会、人本世纪及“环境”时代诸经济和非经济方面探讨和阐述文化产业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并对文化产业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做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林青  蒋国平 《现代财经》2003,23(1):12-16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正在来临的知识经济阶段,与此相对应的管理哲学思想也从初始的循环增长观,发展到无限增长观,直至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观,这些观念反映了人类对客观自然环境关系认识由依附,对立,走向协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