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新农村建设在"美丽"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智慧"方面尚有所欠缺,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可以依托数据资源促进乡村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避免新技术背景下城乡建设的二次割裂,进而实现"美丽"与"智慧"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
都市农业的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阐述了都市农业的4个基本特征:一是无城乡边界的农业,二是功能多元化的农业,三是高度集约化的农业,四是市场一体化的农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都市农业的产生背景以及其经济、社会、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一方面,城市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随之也将企业污染带到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农村自身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也对农村环境也会产生一些污染。加之农业污染、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给农村生态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提升农村生态治理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栽培古桑树历史悠久,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在长久的种植过程中,智慧的夏津人种植桑树防风固沙,食用椹果充饥果腹,形成了以古树、沙丘、河流、村庄协调,农、林、牧一体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正一、产业背景为全面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了"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二、基本情况2016年,播州区"稻+"生态综合种养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  相似文献   

6.
<正>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已成为郊野地区未来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导向和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来看,郊野地区正在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以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为方式,探索"空间、产业、人文、生态"多目标统筹协同的有机更新之路。相较于城市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的理论规律、政  相似文献   

7.
正人口密集、耕地偏少、生态承载弱等地区实际,决定了昆山农业不可能走大农业、大农场的路子,必须走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发展的路径,推进农业园区化建设符合昆山农业发展需求与地区实际状况。昆山市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把农业发展定位为高端都市农业,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一是农产品生产供给功能,在水产品、叶菜类蔬菜力求自给,并通过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8.
<正>金山区廊下镇地处上海西南部纯农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受限和土地级差收益较低的挑战,廊下镇在金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纯农地区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好"农"字牌,举好"农"字旗,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化、农民职业化,走出了一条大都市远郊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子,成为纯农地区协调发展的新典型。  相似文献   

9.
1981年夏秋,我们参加了国家农委组织的黄淮海地区综合农业生态考察,考察的重点地区:一是冀鲁豫低洼平原(河北省沧州地区、衡水地区,山东省惠民地区、德州地区),二是黄淮平原(河南省商丘地区、周口地区和安徽省宿县地区)。现仅就黄淮海地区生态平衡与农业发展战略问题,谈谈我们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主体功能区制度背景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现实命题,而目前国内学者专门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农业在浙江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着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加剧等问题。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但也存在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困难的劣势,同时面临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机遇以及资源空间压缩、劳动力资源流失的挑战。应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限制"准则出发,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绿色精品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并实施一系列保障措施,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温春来 《中国农史》2004,23(4):81-87
清初以前的黔西北是一个汉人稀少的多民族杂居地区,以畜牧业、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本文探讨该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兴起的历史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以及移民运动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王江泾镇地处嘉兴北部,地势低洼,许多农田常年积水,雨水稍多时,易出现水涝灾害。莲有藕莲、子莲和花莲等类型,在嘉兴北部低洼湿地农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发莲藕、子莲等水生作物种植,或种养结合,发展湿地莲产业;或建立荷花景观池,拓展湿地景观,展示湿地公园园林文化、生态文化和人文文化,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值得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成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区,在明清时期,南方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更是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其时江南发达的农业技术开始向稍落后的北方地区流动与传播。本文以肥料技术为例,分析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传播的原因、途径及其结果,并结合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输入地的环境对其技术选择的影响来分析这次技术转移收效甚微的原因,以提出关于历史上技术转移的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14.
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实践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分析浙江省嘉兴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和实践,在肯定其排污权交易成效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把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从经营性公司改制为中介服务机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思明 《中国农史》2004,23(2):16-27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种芋法的技术演进及其对现代农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古代主要古农书为研究材料 ,详细论证了种芋法的渊源、历代传承关系、技术演进的脉络 ,并以图示表明主要古农书中种芋法的传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 )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甲篇》(公元前四世纪 )、西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公元前一世纪 )等是最早有芋记载的古籍 ;(2 )初载于西汉末年的《胜之书·种芋篇》流传应用至今 ,至少已有 2 0 0 0多年的历史 ;(3 )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为种芋法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 )明代的《芋经》是中国古代种芋法的经典著作 ;(5 )历代农者在种芋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芋种植技术。 (6)种芋法文字记载完整 ,操作要点具体 ,增产效果明显 ,广为历代农者所重视。中国古代种芋法对于当今“崇尚天然 ,回归自然”的有机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宝卿 《中国农史》2006,25(3):48-61
由于美洲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决定其在中国北方旱作区得以大面积的快速推广。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大土地所有者减少。小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出现分散状态是其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不是立竿见影地在江南地区产生普遍影响,而是存在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至唐代,这一过程大体完成,因此也最终引发了江南经济的真正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明代四川州县田赋征收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蓁  李映发 《中国农史》2004,23(1):40-50
本文立足于四川州县研究,运用省内外地方志史料,采取横向与纵向比较方法,探讨明代农业的发展和田赋征收,从而揭示明代前、中、后三个时期中,四川的平均每亩征粮额仅次于苏、松二府而位居全国前列,是重要的产粮省区。四川的田赋征收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原则,由于州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平原与丘陵、汉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田赋征收政策;民田多,官田数较少,因此明中期受土地兼并风潮影响较小,田土和征粮数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平均下降幅度;明中期全国出现一系列简化赋役征收的改革措施,四川也出现“一把连”等征收之法。诸项新变革皆是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先声,也是其推行的基础;四川征收的财赋,起运多为边仓,有力地巩固了西南边疆的稳定,促进了与藏区的茶马贸易,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嘉兴市中心城区南湖区部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南湖区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和保护情况,依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原则和划入划出标准,初步形成了嘉兴市中心城区南湖区部分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