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新胜 《商周刊》2011,(10):46-47
几年前,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要担心中国,中国不会成为持久影响世界的大国,因为它还不能产生影响世界规律的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中国可以出口电视机,但是它不能大量出口电视节目。"这个看法显然有一定的偏见,但中国应当对人类有所贡献,中国不仅要强盛崛起,更要文明崛起。  相似文献   

2.
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今年出版了他的新书《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China Shakes the World:the Rise of a Hungry Nation)。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走到今天,已经下了世界上最精彩的一盘棋。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不自信,这是非常遗憾的。中国的崛起是以一种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进行的,今后也会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深刻影响世界的未来。中国崛起震撼了世界,也远远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中国知识分子不能再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而应该独立思考,凭自己的良知、学识和爱国精神,在吸收世界智慧的同时,摒弃西方新蒙昧主义,共同探索和构建"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为世界新秩序的形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宋韬 《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66-167
近年来,"快时尚"(fast fashion)服装品牌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服装市场中新的亮点。"快时尚"品牌的特点在于"快"与"时尚",通过快速地捕捉时尚,快速地推出新的服装设计,快速地更新销售终端的产品等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较低价格获得时尚服装的需求。支撑其特点的是一个覆盖生产链各个环节的高效的IT系统和一个紧凑灵活的生产链。"快时尚"品牌的发展对中国的服装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也可以从"快时尚"开始,建立自己的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6.
当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入萧条时期,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希腊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中国却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保持年增长率不低于8%的速度高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被世界称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成为了国际社会理论界热议的话题,中国模式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因此大学生了解认识中国模式,重新定位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方针很有必要。大学生通过对中国模式的了解学习,浏览祖国的繁荣昌盛,坚持党的执政方针路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 《商周刊》2012,(17):71-71
8月4日,"2012搜狐财智中国峰会华北站"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港中旅度假区举行。本次峰会以"蓝海掘金·海洋都市再崛起"为主题,聚焦中国经济走势,蓝海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从2009年的24位大幅下滑至今年的31位,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出在"金融教育"上面。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眼里,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经济学家群体的成长;而这个经济学家群体及其影响下的经济学教育的扎实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崛起的基础和方向。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达到了什么程度?中国教育现状下的经济学教育投入和产出的现状是什么?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学教育领域差距在那里?如何将西方社会产生的经济学"中国化"?本文将以展现和研究的手法逐一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高扬 《经济导刊》2011,(4):22-24
《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低碳革命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震撼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转型,将成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目前,碳金融俨然成为世界各国正积极抓住的战略性先机,以寻求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商周刊》2012,(11):16-17
不久前在英国举行的伦敦书展上,中国出版界以181家出版社、逾1万种出版物和300多场活动的阵容,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旋风。近年来,文化界普遍的共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也正在进入转型期,但现实是,中国不少的文化产品尚处于国际文化交流的"低端"和"表层","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有限。如何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必须学会讲"中国故事",然而,什么是"中国故事"?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近期,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似乎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把中国文化所创造的博大与精深呈现出来,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大国崛起问题的思想和理论。在现实主义视阈中,大国的崛起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大国崛起具有周期性点;大国崛起的过程是一个权力转移的过程;大国往往诉诸战争的方式进行崛起。而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假设"、基于"权力"的分析路径、以及关于"安全困境"地分析范式却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关于解读大国崛起进程特点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季红 《经济导刊》2007,(3):18-23
中国的崛起正在被世界关注.中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崛起,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铁矿石供求格局、中国的市场地位与博弈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钢铁产业里中国的迅速崛起一直是讨论的焦点,2005年初钢铁产品主要原料之一——铁矿石71.5%的涨价幅度震撼了业界,并且之后一直余震不断,2006年6月谈判达成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19%。中国这个强大的“吸铁石”,虽占据了全球铁矿石约30%的消费量,却在铁矿石市场上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状况。为此,我们分析了铁矿石市场的供求格局及定价方式,并从资源安全的角度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阎聚峰  牛素珍 《经济论坛》2004,(19):146-147
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第一次向外界清晰明确地用“和平崛起”的概念为未来的中国角色定位。这种崛起绝非脱贫意义上的崛起,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崛起,是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意义上的崛起,是在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意义上的和平崛起。坚持走和平崛起道路,这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以国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战略的调整为重点,广泛涉及内政外交、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经济视角》2011,(7):50-53
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人则被视作"大陆族群"。然而,一群被称作"疍家人"的中国人,不仅在数千年的岁月里世世代代以海洋为生,甚至会"晕陆"。世界上长于航海的民族不少,诸如赫赫有名的腓尼基人、  相似文献   

16.
《商周刊》2013,(14):86-89
过去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生存于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历史边缘,到了21世纪,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那是各大世界民族展现普遍精神的舞台。中国的返场,东方睡狮的苏醒,将重新定义并改变世界历史本身,那就是一个"后轴心文明"时代的降临。中国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一种产业现象. 通过对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全面盘点,以及对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产品的市场分析,探寻"中国制造"崛起的核心企业势力.  相似文献   

18.
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名,创造了中国奇迹。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崛起之痛就在于大国崛起过程中并没有大批跨国公司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整个中国IC界的2004年是大唐微电子年,和大唐微电子相关的三条新闻,几乎震撼了中国乃至世界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开启了低碳经济的新纪元,2010年"两会"期间"低碳经济"成为关键词,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低碳世博",世界银行在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低碳型世界"。这一大背景下,税收作为一种富有效率的宏观调控杠杆,在发展低碳经济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拟在分析中国现行税制中有关低碳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做法和有益经验,对建立和完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体系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