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会计主体是政府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中需首先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笔者认为,政府会计主体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政府主体的范围与政府会计核算的对象。本文拟在梳理西方权威机构对政府会计主体有关观点的基础上,从上述两个方面探讨我国的政府会计主体。  相似文献   

2.
界定会计主体是构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之一。政府会计主体的界定,必须妥善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记账主体如何确定,二是报告主体如何确定。本文试图根据现有的会计理论,结合海南省的具体实际,分析我国公共部门的结构及特点,进而就中国如何界定政府会计主体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政府会计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中,首先要解决政府会计主体范围问题。这是因为:明确了政府会计主体范围,才能明确对哪些单位、资金核算采用政府会计的规范,对哪些单位、资金核算不采用政府会计的规范,做到在政府会计管理中既不“缺位”又不“越位”。  相似文献   

4.
会计主体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用以界定会计管理的空间范围。目前,我国会计管理已形成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三足鼎立”的格局。对此,各方面基本赞同。但是,对政府会计管理的范围和会计主体界定的标准,对政府会计与其他两类会计管理的边界线如何划定,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不同看法。为此,我们就这个难点问题,作些分析,提出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对象的空间范围,它有别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的独立性是指其财务上的独立性,而与其法律上是否独立无关。研究建立我国的政府会计管理模式,必须首先明确政府会计的空间范围,即政府会计应当涵盖那些部门和机构。  相似文献   

6.
会计主体假设是政府会计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政府会计主体的确定应以是否有利于在政治活动中有效界定各级政府的受托治理责任,正确引导公共选择为基准。政府会计主体一般从会计记录主体和会计报告主体两个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关于会计主体问题的若干思考罗四维,康振文,成瑞珩目前理论界对会计主体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为此,我们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共鸣。一、会计主体究竟何指(一)关于会计主体理沦的几种提法。1.会计主体是能动的认以和改造会计客体的“会计人”。2.单独进行核算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加强会计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据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全面、连续、及时地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从这一基本含义可看出,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会计监督的依据是特定主体依法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会计监督的目的是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  相似文献   

9.
现代会计的四大基本前提之首就是"会计主体",即会计核算应该为特定的主体服务,该主体应是可以明确界定的,并与其它主体相区别.但会计主体成立的时间标志是什么,会计主体的成立与其法律主体的成立先后的关系如何,会计准则尚未明确规定,理论上也未见涉及.这一理论问题关系到实际工作中会计主体何时建帐的问题,以及筹建期间会计处理方法的问题,所以有必要研究清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环境会计主体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普遍性和企业自律能力较差的客观事实,中国环境会计主体不宜定位于企业,而应由政府承担。这有利于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降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有利于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财会“主体”类型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会计主体假设中对“会计主体”的质疑、财务主体研究中对“财务主体”的争议,理财主体假设中“理财主体”的悄然出现,分析了财会“主体”的三个类型及其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和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豫 《理财》2004,(10):37-37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二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原则和方法。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企业只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会计责任主体和该法的执法主体,增强了可操作性,这对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破产会计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玲 《上海会计》2000,(2):56-56,55
随着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逐步规范,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将不可避免,适应破产企业的需要,构建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的破产会计理论体系,成为会计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拟对破产会计主体这一问题作粗浅探讨,以期能够对破产会计理论的研究有所助益。关于破产会计主体,在会计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元化会计主体说”和“二元化会计主体说”两种。“一元化会计主体说”认为破产会计主体是向人民法院负责的清算组;“二元化会计主体说”则认为“破产企业会计主体和清算组会计主体”两者兼有。笔者认为,之所…  相似文献   

15.
张月玲 《会计师》2008,(3):41-44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假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政府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基本假设在政府活动中的应用。本文提出复合式主体模式、持续经营的真实性、双轨制的会计分期、复合计量模式等,构成了政府会计基本假设区别于企业会计基本假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会计假设在社会责任会计中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明 《理财》2002,(4):25-26
社会责任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创造出的巨额财富与它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权衡,进而对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进行计量和分析的一种管理活动。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涵盖的内容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所以,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对其进行修正或注入新的血液使之满足社会责任会计的需要。一、会计主体假设在社会责任会计中的重新认识1.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核算的出发点是其本身,它只核算本会计主体空间范围内的经济业务,也只对本会计主体所拥有或能够控制的经济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比如说一个车间只核算…  相似文献   

17.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信托是一种特殊的财务管理制度,信托会计是有别于传统会计的特殊行业会计。传统会计研究确认问题的起点,是特定的某一会计主体,而信托费用的确认涉及到费用承担主体的分割,即明确哪些信托费用应由信托业务负担,记入信托会计账户并列入信托利润表;哪些应由信托从业者负担,计入信托从业者会计账户并列入它的利润表。寻找信托费用要素的确认标准和恰当分类的依据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瑜  金伊 《上海会计》1997,(8):50-50,49
贵刊1996年第3期登载了杨飞熊同志《合并报表对会计主体理论的挑战》一文(以下简称《杨文》),文章旨在说明,合并报表的出现,动摇了传统有关会计主体的理论基础,并从会计主体假设的两层意义进行了论证。仔细阅读后,笔者颇受启发。但有几点异议,提出来与杨飞熊同志商榷。1一会计主体假设的第一层意义: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首先,《杨文》以“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充分表现了以所有者为主体这样一个事实”,对主体假设第一层意义有所质疑。我们认为,会计主体的界定具有层次性和相对性,不同会计主体应区分的自身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会计模式构建过程中主体界定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的起步相对较晚,有些方面滞后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与国际惯例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特别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积极推进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将是我国下一步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首先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未来政府会计体系的界限应当在哪里划定?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经济主体属于“政府”,应当纳入到未来的政府会计体系中?本文在借鉴GASB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组织性质”和“资金来源与用途”两个角度提出了“双主体”模式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