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欢 《财经论丛》2018,(4):31-39
社会保障具有综合收入分配调节功能.老年人口作为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主要待遇享受主体,社会保障支出发挥着对老年时期经济收入应有的重要调节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利用构造家庭基尼系数以及再分配系数,对社会保障的老年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宏观整体测算以及微观个体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养老金待遇、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水平对城乡老年人口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发挥重要作用,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要更高;养老金转入收入对偏低收入户老人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最大,医疗保险待遇对高收入户家庭的再分配效应最高,社会救助对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有较大的再分配效应.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对老年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正向的,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社会保障支出重点应向弱势群体倾斜并改善社会保障目标瞄准机制等,逐步缩小老年人口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寇璇  张楠  刘蓉 《财贸经济》2021,42(8):37-52
测算个税-转移支付体系在减少不平等中的效应及效率,从而保证财政工具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造了一种基于年龄调整的基尼系数测度同龄收入不均等,采用"匿名"与"非匿名"评价指标测度了个税、社保缴费和转移支付在再分配中的垂直效应、再排序效应和收入变动轨迹,并通过模拟最优分配方式测算支出效率及配置效率.结果 显示,基于年龄调整的基尼系数测算的收入不平等比基于传统基尼系数测算的收入不平等下降了2%;个税-转移支付体系整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达到4.9%左右,而2019年新个税的边际贡献率小于旧个税;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保证了相对贫困群体的向上流动;个税和转移支付的支出效率分别为71.27%和45.55%,配置效率分别为70.45%和46.84%.本文认为,政府应重视同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保障初次分配公平,在设计再分配政策时注重完善个税综合税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张勇 《财经论丛》2010,(4):59-66
再分配是养老保险的核心功能,本文运用终生收入法构建了我国基础养老金的精算模型,得到再分配效应的计算方法,以及与支付能力的内在关系,并根据国家城调总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工资收入越低者,基础养老金的再分配效应就越大;实施<国发[2005]38号>后,高收入者再分配效应的增量高于低收入者;财务上出现支付能力不足,资金缺口大幅增加,不具有内在财务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居民税前税后基尼系数差值的估算,得出了中国整体税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并用Kakwani分解方法研究了形成这一效应的结构性原因.研究表明,中国税制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基本表现为微弱的逆向调节作用;直接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正,间接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负;直接税的低比重和间接税的累退性及其高比重使得直接税的正向调节作用被间接税的逆向作用所抵消,最终使得总效应表现为微弱的逆向调节.  相似文献   

5.
基于平台经济的“去劳动关系”模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引发工作性质出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固定到灵活、从单一到多元转变,增加了劳动者就业选择,也带来了劳动者个体在面对社会和职业风险时的巨大不确定性。保障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完善社会保险全覆盖,是平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应当建立适应平台经济的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从市场、政府、平台三个层面助力国家的共同富裕政策,突破“以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重构平台和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通过差异化、弹性化、可选择的机制,建构具有灵活性的社会保险全覆盖机制。  相似文献   

6.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建设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完善养老金制度体系、补充养老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两次个税政策调整的准自然实验,利用税延险实际投保人的真实微观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和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影响参保人保险行为的微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个人月收入的上升,参保人面对政策冲击选择停保的可能性较低.(2)第一次政策冲击直接提高个税起征点,实际月收入的上升带来参保人停保概率的显著下降;第二次政策冲击新增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税收优惠带来的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降低了参保人对税延险产品的需求,参保人停保概率显著上升.(3)按税延险产品分类,A类和B1类产品的停保概率较低;而B2类产品由于收益灵活性较低,停保概率较高;C类产品的停保概率受政策冲击不显著.(4)按地区分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参保人停保概率更高.(5)其他影响因素中,年龄与参保人停保概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工资收入人群和国有企业人群的停保概率更低;而性别对停保概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税制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再分配效应,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新古典模型:通过代表性家庭的生产函数和税负函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税制结构的税负累退性;借助于帕累托分布函数,对家庭拥有的土地、家庭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基尼系数进行了理论估算,并对税负参数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主要结论包括:(1)只要基于"丁"或"户"的税负不为零,那么中国传统社会的税制结构就必定是累退的;(2)不论哪种税收负担,均有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基于"丁"或"户"的税收负担对家庭纯收入的基尼系数有更大的影响;(3)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减轻税负累退性,而且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罗浩  周延 《消费经济》2022,(5):64-74
消费不平等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作为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并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从而减缓消费不平等,推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文章基于2012-2018年CFPS四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养老保险降费会显著降低家庭消费不平等;对于不同的消费不平等类型而言,养老保险降费均可减缓其不平等程度,但对发展型消费不平等的减缓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的研究检验了养老保险降费通过减缓家庭收入不平等进而减缓消费不平等的作用机制;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养老保险降费对户主年龄较小群体、家庭养老保险参保率较高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家庭不健康率较低群体的消费不平等有显著减缓效果。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和收入分配的调整优化取得显著成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缩小;“放管服”改革,统筹抗疫与发展,税收、规费和金融等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缓解了企业困难,减轻了企业负担,改善了收入分配关系。“十四五”中后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调整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健全完善现代收入分配体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在量的指标的预期和掌控上,将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继续缩小;保持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做好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加强对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的财政投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保持社会成员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充分流动性,尽最大努力防止社会成员在社会各阶层结构间的固化。  相似文献   

10.
探讨当存在社会收入不平等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社会保险账户资产配置同时实现资源最优分配和提升社会公平性的目标。研究发现,利用国债置换个人账户空账既可以保留现收现付的属性,降低转型成本,也能够提高代际再分配效率,实现经济的动态有效。而社会统筹账户在养老保险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代内再分配功能,提高统筹账户缴费率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公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计量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基本上升的变动趋势表明中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检验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贸易扩大总体上对中国收入不平等起到了改善效果;出口改善收入分配的效果比进口更加显著;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加对收入分配产生显著的改善效应;制成品进口比重下降可能恶化收入分配。可见,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包括H—O理论在内的某个贸易理论来解释。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贸易政策,必须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缩小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2008-2021年我国西部地区5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西部地区新基建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新基建对缩小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能够起到同样效果;伴随城镇化程度的稳步提升,新基建缩小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也随之增强。据此,应因地制宜,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时制宜,推动城镇化,实现缩小我国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效用最大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推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政府财政补贴是"新农保"制度得以顺利推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内蒙古"新农保"试点推进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包括财政补贴的激励效果不佳、基础养老金的收入替代率偏低、缺乏财政补贴的资金保障机制等。因此,为了尽快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需要不断完善内蒙古新农保的财政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4.
《致富天地》2016,(4):74
《曲靖日报》3月3日刊登罗俊的文章说,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陆良县坚持"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力争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应保尽保。据介绍,全县新农保缴费标准设定为每年100元~2000元不等,共12个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年满60周岁的老人从缴费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金。  相似文献   

15.
现有共建成本及维护费用分摊方式的公平性、合理性不足,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深入推进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基于联盟博弈成本分摊法,将共建共享时的投资节约看作联盟效用的增加构造博弈模型,并运用夏普利值进行分配求解;同时,引入单位通信量的维护费用作为度量指标,通过构造负值法实现了收益与成本的转换。研究发现联盟博弈实现了共同效用最大化与个体效用最大化的统一,夏普利值法的分摊结果有效地解决了运营商个体情况和主观效用评价的差异,较好地体现了该分摊方式的科学性、公平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亿万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在“激励—约束”框架下,廓清“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准确内涵,对收入差异形成原因做出正确分析,为把握好政策理性奠定认识基础.中国优化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共同富裕愿景为“目标导向”,结合“问题导向”,加快推进由“先富”向“共富”的战略转换.其基本原则需遵循:以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创业创新,承认各要素的贡献、把按劳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在“倒U曲线”前半段适当允许、容忍收入差距扩大,同时主动施加调节以遏制“两极分化”,运用系统工程思维以改革为龙头带动分配制度、政策体系动态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规则与过程公平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结果适当均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健全与完善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制度,并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的配套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李莹  吕光明 《财贸经济》2019,40(4):35-49
国内外的一些微观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存在强烈的再分配偏好。为剖析这一现象,本文从个体主观感知视角出发,基于再分配偏好决定因素、不平等陷阱理论以及目标追求理论,构建了分析收入公平感、流动性预期对再分配偏好影响的基本框架,并利用CGSS 2013数据,采用Logit回归、改进的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其中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收入公平感的降低不仅会直接增强再分配偏好,还会通过降低流动性预期这一中介变量来进一步提高再分配偏好。这一双重作用的存在构成了我国居民再分配偏好偏强的主要诱因。这一结论对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财政再分配形式的公共债务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与债务筹资、使用和偿还机制相关.本文利用地级市层面面板数据和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截面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收入效应,过高的债务规模显著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尤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影响最为明显,且主要源于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差距,这与地方政府债务有偏的生产属性和银行借贷属性密切相关;(2)从传导机制上看,以"贷款为主、市政建设为主、间接税为主"的债务筹资、使用和偿还机制,影响着政府债务的再分配效应;(3)市场化通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缓解其对收入差距的不利影响,无偏的债务支出结构有助于拓宽地方政府债务的受益群体,稳定且对等的偿债来源有助于弱化债务偿还的分配扭曲效应.  相似文献   

19.
陈保同 《中国物价》2014,(5):22-24,28
本文使用2002年中国社科院住户调查数据探查了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根源。对市场收入不平等、总收入不平等及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三个层次上的不平等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是由于政府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规模不足。转移支付结构上更加注重向城市居民转移的现状也加重了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平等。本文还比较了中美两国以个人所得税和政府转移支付为代表的财政手段的再分配效应的异同,对我国未来政府转移支付及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2011-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指标也均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3)提高互联网普及可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因此,应完善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可持续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