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秦沣 《经济改革》2014,(9):21-25
隋唐之时,长安佛教最为鼎盛,不但京城佛寺林立,雄奇秀丽的终南山也成为僧家建立寺院、栖身静修的处所,故有“一片白云遮不住,荡山红叶尽是僧”之说。  相似文献   

2.
天台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对中日佛教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天台山的国清寺和日本比叡山的延历寺正是在其思想影响下建成的,由于起始于同一思想宗派,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两者既存在联系,又有所区别。通过查阅大量古书典籍,对国清寺和延历寺从建立、发展、兴衰到当今繁荣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分析了国清寺和延历寺在景观特征方面的异同点,希望通过对二者历史变迁和景观特征方面异同点的分析,为今后佛寺园林景观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王荣国两晋福建出现了佛教寺院。福建佛教届汉传佛教系统,不言而喻,汉传佛教信仰的基本信徒是汉族民众。汉族本非福建的固有民族,而是从外部迁徙入闽并发展起来的。汉至两晋时期,北方不断有汉族移民入闽。所以对“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进行...  相似文献   

4.
陕西的佛教文化得天独厚,从空间遗存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座圣山(终南山),一个圣地(法门寺),一面旗帜(玄奘)和六大祖庭,加上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即可彰显陕西最重要的佛教文化资源。法门寺佛指舍利具有多种特性,它不仅仅是佛教的圣物,还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在这神奇的舍利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而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发现:70年代末以前寺园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尚有佛教园林研究专门化倾向,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史学和造园学;70年代末至今的佛寺园林研究主要呈现佛道一体的园林叙述语境,但仍有学者以佛教为叙述逻辑进行园林研究且数量逐渐增多,该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多元,为未来宗教主导下的寺园专门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意欲从学术与史学流变角度寻找佛寺园林的研究脉络、发展路径与热点方向,对寺园研究成果、经验进行一定的评析与体认,以期理清研究思路,不足之处请诸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随着休闲、旅游元素的加入,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发展日益世俗化.文章分析了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归纳了汉地佛寺园林环境在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特征,探讨了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构景手法和意境营造,得出汉地佛寺园林的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利用佛教风景名胜环境指导实际的佛寺园林规划设计的结论.文章认为,佛教强调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汉地佛寺园林当今的环境问题和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7.
风雨小佛寺     
为保护世界最小古代佛寺而建的遗址博物馆,近日在新疆和田策勒县落成开馆。小佛寺的发掘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在考古调查报告中指出。小佛寺的发现,为研究古代西域、古代于阗佛教艺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对研究古代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佛教、佛教文化和壁画向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传播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 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 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 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 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 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 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 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 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 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地处湖北武汉的古德寺是一座汉传佛教寺庙,与中国其它佛教寺庙的建筑相比较,有着迥然不同的建筑特征和装饰意韵.古德寺融汇多种建筑文化为一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宗教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0.
宝台景话     
走进宝台山 ,满眼尽是绿 ,绿的山 ,绿的水 ,绿的树 ,绿的寺 ,远远近近 ,溢翠流绿 ,醉于宝台。宝台山又名木莲山花 ,距永平县城 50km。在滇西 ,宝台山是与鸡足山齐名的佛教盛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宝台山赞誉为“粤境”。永昌府志记载为 :“大清莲花古弥勒道场”。还有人赞誉为“滇西名胜”、“天然游园”。宝台山天然游园 ,一座金光佛寺 ,绿水青山环抱 ,四季鸟语花香 ,动物出没奇异 ,林海气势磅礴。金壁辉煌 ,在那绿的海洋里 ,金光佛寺是一组宏大的佛教建筑群 ,造型美观 ,雕刻精细 ,与山中奇花异草翠柏花松相交映 ,更显得佛寺的雄伟壮…  相似文献   

11.
秦沣 《经济改革》2014,(2):32-36,1
“西望长安,有个西影厂;西望长安,有个吴天明。”这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电影圈流传的一句话。 从《人生》到《老井》,再到《变脸》,他以一部又一部经典巨制,成为新时期西部电影的重量级人物。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王维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实在太大了,大到成为山水诗的颠峰而青史留名,于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作为画家的辉煌成就。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据史书记载,当时他曾有过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称为南宗派的开山之祖。王维自己有诗日:“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足见王维的绘碗造诣之深。我国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这一点在王维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寺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在南北期时期有了初步发展.隋及唐初护持佛教的政策,佛教信仰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佛教宗派的渐次形成,以及世俗地主制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推动寺院经济发育成长,成为封建地主制经济之一翼.唐朝前期,各地寺院普遍有了不同形式的以寺田为主的寺产.各地寺田,多有实行庄园式经营者,显示出寺院经济的臻于成熟.寺院庄园的发展,大致以开元天宝时期(公元712—756年)为分界,以寺庄内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为内容,呈现出由前期向后期的阶段性转变:生产关系的主体由农奴式在客制向半农奴式庄佃制转变.唐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5,(10)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西域佛教文化覆盖的核心地带,散布着众多佛寺遗址、佛塔、石窟等文化遗存。目前塔里木盆地佛教文物被盗掘现象时有发生,自然、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的保护迫在眉睫。建议在修复、加固遗址的同时加强文物保护立法,强化文物保护部门管理,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经济改革》2011,(1):1-1
在中国美术界,他与长安画派几乎就是同一个意思。少年的意气,青年的辉煌,中晚年的癫狂和苦难,让他留给世人一个“中国梵高”的声名。也许正因如此,他和他的作品的价值才会随着他的越走越远而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明确区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他说,佛教中有些宗派,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思想不发生接触。比如由唐代高僧玄奘(596~664年)从印度引进中国的相宗就是这样,所以,它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它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缸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桥 《商周刊》2015,(2):84
这些人是无药可救的:说别的他们都听不进去,毕竟没有人能教会装懂的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青年画家、诗人张二冬,在终南山花了4000元,租下一处废弃老宅二十年的使用权,又自己动手修缮,就此过起了田园生活他把这段经历发微信后,引发强劲转发。我每次回山区老家,也常有他的想法,可是要说实践能力,就没有他这么强,看他把梦想转化成现实,我的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新经济》2013,(12):95
《河南中原文化》作者:高文麒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月定价:49.80元《河南中原文化》用行走的视野和深度,寻找人文的鲜活与感动:河南古称中州,是中原所在、中国中心,中华文明气势磅礴的发源地,"白马寺"号称释源,汉传佛教从此开枝散叶;"少林寺"禅武合一,东土禅宗自此发扬光大;"崧阳书院"名儒云集,北宋理学在此传道授业;"龙门石窟"万象缤纷,佛像雕刻于此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9.
陈言 《经济》2007,(1):82-84
有一个段子是兄弟集团董事长安井义博非常喜欢讲的. 日本开始流行逛迪斯尼乐园的时候,米老鼠、唐老鸭更成为了儿童们追逐的对象.一次,安井乘坐新干线时,觉得有些热,便脱下了西服.他发现,自他脱下西服后,坐在对面的母子俩人一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安井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还是小孩忍不住了,问道:"您的衬衫是在哪里买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今在主流经济学指导下,人类盲目地发展经济,不顾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学派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生态观,主要有生态经济学和佛教经济学。生态经济是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形式,首要目标是持续性。佛教经济学把道德引入经济领域,为生态危机提供精神资源,生态问题也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开辟了崭新的通道。佛教经济中的生态观是以佛教的缘起论为哲学基础的,整体论和无我论是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