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信贷资金必须面向千家万户孙德鹏,王忠发一、农村信贷资全面向千家万户的根据、现状及原因农村信贷资金必须面向千家万户,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农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的国情是12亿人日;9亿农民,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有力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更需要信贷上的保证。为了切实掌握当前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状况,充分把握农村信贷资金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特点,揭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专门进行了关于有关农民信贷需求问题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均与广大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对农村信贷服务的反映也比较强烈。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农村信贷方面存在以下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急需妥善解决:一、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服务主体…  相似文献   

3.
陈丘  蒋远胜 《特区经济》2011,(11):185-187
本文选取了四川省1999~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满足农民的信贷资金需求是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注重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本应用于“三农”的信贷资金被分流和转移的现象较为突出,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村信贷资金的供需缺口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农村信贷资金投放环境欠佳(一)农村的贫困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欠佳使信贷资金缺乏优良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贫困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农村的扶贫攻坚任务仍很严峻。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欠缺…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穷人的主体是农民,中国的公共服务应首先为农民提供。然而,作为中国社会大众的主体——农民,却一直是被中国公共事业管理遗忘的“角落”。而基层政府作为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人民政府,处于直接面向农村与农民,实施党和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组织广大农民完成建设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特殊地位。因此,变革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传统治理模式,是解决当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根本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一些基层官员的寻租行为、政策失误及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涉农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民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应提高基层官员素质,健全重大决策论证机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培养农民的社会认同,树立农民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7.
袁芳 《北方经济》2012,(2):82-83
农村资金需求有单笔数额小、分布广泛且零散的特点,这不仅给农民的借贷带来了不便,也给信贷机构信贷资金的发放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农村资金需求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改善农村资金需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红云 《黑河学刊》2011,(5):45-47,143
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当前农村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群体的社会分化、农村教育状况相对落后、农民思想观念多元化等问题,是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努力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状况、运用群众语言和现代化宣传手段、发挥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实现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形势伴随着新旧矛盾的冲击与碰撞,愈发变得错综复杂,农民上访行为也随之呈现明显差异化。总体来说,农民上访的行动逻辑与基层政府的应对逻辑呈现为: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和利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上访农民与基层政府如此"互动"的原因在于:乡村治权弱化、农民利益诉求相对剥夺诱发、利益表达渠道阻滞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基于此,化解上访农民与基层政府博弈"互动"的举措为:发展农村经济,利用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借助财政杠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激活造血功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通过改善干群关系、化解基层矛盾,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变堵为疏,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推进信访体制改革,建立信访过滤机制、排查机制和预警机制,将矛盾解决在萌生状态。  相似文献   

10.
包林 《北方经济》1995,(3):41-4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实现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基层社办得好不好,对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关系重大,也是农民关注的焦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观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及当前面临的现状所做出的精辟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是供销社问题。基层供销社是的基础,抓好基层社建设,对深化整个供销社改革,乃至搞活整个农业、农村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创造的新型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它提供了一条解决农村基层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拓展了农民利益诉求的政治渠道,减少了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冲突,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有力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经济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得到了有效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基层农经统计工作能够反映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制定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以及项目评估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将结合当前基层农经统计工作的现状,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农业大市蚌埠也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结合自己在蚌埠市农村三年的工作实践,发现当前该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农村整体规划和房屋设计滞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少增收难、农民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故从规划先行、争取建设资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培训新农民、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改善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与创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这一论断得益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日益显现而达成的一种共识和认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就是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融并举”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新型微型金融机构及微型金融服务,加大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撑力度及保障机制的建立,以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实现农村改革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文化大院"是农民自发创建的一种基层文化组织形式,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平台。建设好农村"文化大院,"应充分发挥党政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社会各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以来,遵照人总行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人行霸州市支行协同霸州市农村信用联社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坚持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小额农户贷款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和养殖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表明,小额农户贷款措施是积极有效的,也是有着广阔的运作空间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基层的党员、干部与农民朝夕相处,是农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如何、形象怎样,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顺应农村改革发展潮流,大力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满足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力度,有效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近,重庆三峡银行印发了1000份涉及到50项金融服务与农村改革发展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对万州、长寿、梁平、开县、云阳五个区县10个乡镇20个村的1000户农民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足,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低,销售渠道不畅,农民发展种养业,尤其是粮油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多种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以区域农业和乡土特色为主的种植、养殖、加工业和其它工业企业缺乏竞争力,发展艰难,甚至亏损,形成银行、信用社的应收利息居高不下,潜伏较大风险,影响了对农村的信贷投入,信贷市场相对萎缩。  相似文献   

20.
地处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可以给予许多启示。 ——强化农村工作意识,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