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近期猪价较5月初期略显下调的态势,业内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对后期猪价进行预测分析,但众说纷纭,养猪人如何理智辨析?淘汰母猪产能过剩的制约"今4-5月份是观测母猪淘汰进度的关键时期,如果产能淘汰继续进行(如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至4850万头附近),今年猪价周期性见底是大概率事件,6-7月份很可能是母猪淘汰高峰期。"生猪的产能一直是影响未来生  相似文献   

2.
2005年年末,产能过剩的态势进一步明朗化。发改委宣布我国钢铁、电解铝等7个行业产能过剩,电力等4个行业产能潜在过剩。这是新一轮的经济周期现象,还是什么?其原因何在、后果如何?自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也理应引起土地管理者的警惕。新年度的宏观调控,克服产能过剩问题显然是一项迫切任务。那么,在治理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中,土地政策究竟应当作出怎样的调整,政策的重点和具体措施应如何设置,有必要在学界、政界、业界广泛讨论。本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应对工业产能过剩和商品房过剩的土地政策取向。文章的共识是:2006年应继续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政策,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供地结构,严格实行“有保有压”的供地方针,强化地价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促进过剩产能的消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由过去改革开放后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方针转变为促进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要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有序长期发展。这要求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过去要放慢速度,而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本身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而钢铁企业产能却一直增长,导致在大形势上的产能过剩,要求我们进行对钢铁企业的调控,促进钢铁企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国际能源需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煤炭行业进入到新一轮的低谷时期。国内煤炭企业均面临有非常大的生存压力,全面实现"提质增效"成为了众多煤矿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煤矿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煤矿企业要全面实现员工的合理安置难度非常大。文中从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背景分析入手,探究了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难点与风险,并针对性提出了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产能过剩的红色警报开始拉响,如何抑制产能过剩产业的继续扩张,已成为中央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土地是承载产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然对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产能过剩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实证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在认识产能过剩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产能过剩的诱因,着重研究国土资源管理与产能过剩的内在联系,提出通过发挥土地宏观调控的作用来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风险提示     
关注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今年上半年以来,包括银监会、工信部在内的诸多部委多次强调"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在5月13日国务院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强调"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足见产能过剩形势的严峻。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产能过剩呈现出"普遍性、全方位"的特点,不仅是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新兴产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产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十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但仍然处在成长期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出现了"未熟先衰"、"产能过剩"问题,所以探讨产能"过剩"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从短缺到平衡,从平衡到过剩,中国化肥行业走过了一条“突飞猛进”的道路。 “10年前,我们呼唤中国化肥工业快速发展,而现在,过剩的产能已经快让化肥产业陷入一场灾难。”一位业内专家这样说。从2008年开始,一批中小化肥企业正在行业困境中以不同的形式悲壮谢幕。在去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淘汰产能的规划目标中,化肥成为石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9.
针对化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制定相关准入标准。 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粮肥比价偏低、化肥消费下降、出口减少等造成了氮磷肥产能过剩,下一步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淘汰能耗物耗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现有产能;并通过制定准入条件,  相似文献   

10.
张琼 《山西农经》2021,(2):164-165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已不能支撑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能源市场需求强度逐步下降。受此影响,煤炭能源市场产能过剩、销售不佳,煤炭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从创新对煤炭企业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煤炭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炭企业需要改变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由追求规模和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相似文献   

11.
《山西农经》2014,(6):1-1
<正>当前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定位,必须立足"新常态",才能把握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更好地建设现代农业。那么,什么是农业"新常态"?该如何把握理解农业"新常态"?如何立足农业"新常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所谓农业"新常态",其重要内涵即"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农业新常态与传统农业的常态比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中国已走出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境,产品过剩交替出现。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农业有  相似文献   

12.
市场     
《江苏农村经济》2009,(7):14-14
今年我国化肥产能过剩将超1000万吨 今年我国化肥产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全国新增产能约为43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而全国工农业化肥用量总和为5200~5300万吨,产能将过剩100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由高速挡换成中速挡;调整结构的阵痛期,产能过剩调整结构;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相似文献   

14.
孙歌悦 《山西农经》2017,(13):107-108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建设行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劳动力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钢铁逐渐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密集的钢铁产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销售盈利出现一定的困难。在此背景下,国家开始着力推动钢铁行业重组,兼并重组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及扩大国际影响力。而此次宝钢武钢合并就是基于我国"三去一补"的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大幅度提高我国钢铁巨头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形成产业龙头,不断创新、投资、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钢铁央企,有效的解决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及钢铁产业后劲不足的困难。二者合并更大的意义是,为行业开创了一个超大型企业合并的先例,合并后一个拥有6 000万年产能的"中国神钢"诞生在即,同时也将导致接下来的几年内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掀起一轮高潮。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我国玉米黄金生产区,玉米产量在粮食产出结构中占据绝对比重,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能过剩的尴尬,本文依托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客观地梳理吉林省玉米产能过剩的成因,因地制宜地提出治理玉米产能过剩的路径和对策建议,为平稳启动和推进吉林省化解玉米产能过剩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机构、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必然举措。本文重点探究我国的财税政策如何优化,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也不会厌倦。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反思问题,筹划未来。而当前甚至将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应有效地运用土地政策,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对此,本期《特别策划》栏目的一组稿件,分析了形成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治理产能过剩的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18.
正过剩产能的处置不可避免地会给银行带来风险。一方面要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把控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业务空间,关注国家出台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可能给农发行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成功之道。中国自1996年前后,多个行业逐步由"产品稀缺时代"进入"产能过剩时代";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进一步导致了更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在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消费升级悄然成为时代趋势。在2015年、2016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一词均出现了18次以上,"升级"一词均出现了10次以上。可以说,近20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近10年,是一个产能不断过剩、物质不断丰富、消费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20.
在利用工程产能计算方法测算得到2008-2012年我国粮油加工业所属的4个子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基础上,从市场、技术和制度3个维度实证考察和分析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研究认为行业过度投资、市场集中度低和缺乏核心技术是影响产能过剩的显著因素,且目前行业专利等技术创新成果对产能利用水平贡献并不明显,技术创新成果质量整体不高.研究还认为行业准入门槛低、政府过度干预、信息化体系发展滞后等因素是造成产能过剩的更深层次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