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英 《特区经济》2009,242(3):135-137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也是中国社会中的又一弱势群体,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被定为农民。本文从农民工视角出发,从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变迁着手,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对农民工的影响。针对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户籍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友谊 《特区经济》2006,(5):289-290
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和缺陷,这些问题只有靠制度改革且制度必须法律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制度,需要从基本原则入手,以科学确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并健全其治理机构为核心,全面革新和完善包括配套法律制度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内如何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仍是国家、社会共同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并结合现实情况探索出一条能够从根本上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本质是制度歧视导致的教育权利不平等与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以公平为导向的制度重构乃是破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境的治本之策.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市民化为破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本文立足于农民工就地市民化视角,以剖析现行教育制度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制约因素为路径,以重新构筑公正包容的义务教育新制度为依归,以期以权利平等与资源均等从根本上有效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平等优质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5.
伍敏  肖谦  汪君 《特区经济》2009,242(3):178-180
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影响,提出在下一阶段产业调整过程中,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五大抓手,即:①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②改革现行公共财政制度;③促进农村市场发展;④加快农村金融改革;⑤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6.
化解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现行的经济引擎已经达到其额定功率,很难再形成新的"加速度",只有打造新的强劲引擎,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而打造新引擎的关键是"制度"的优化,表现为以创新为核心的资源整合能力。要抓住当前有望成为新引擎的"朝阳产业",通过制度体制科技创新,形成强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7.
户籍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旧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城乡的隔阂,人才的不流通等弊端.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市民化。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我国市民化过程中,开始逐渐倾向于就地市民化,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不健全,制度衔接差;资金筹集难,可持续性不强;投保范围的局限性,代际问题突出;管理缺乏专业性,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等问题。积极寻求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中"新农保"制度障碍的对策,完善"新农保"制度将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惠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相似文献   

9.
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晨寒 《黑河学刊》2006,(3):126-128
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但实施困难、认同度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现行社会保险可转移性差,待遇不能保证,缴费超出农民工的承受力。改革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中不合理的规定,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保险制度,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而且有利于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唐礼彬 《特区经济》2008,(4):131-132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工退出土地进城安居,本文对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与政策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本研究成果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长子中 《北方经济》2010,(11):17-19
一、将农民工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成为统筹城乡的核心问题来解决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农民的转移之路主要是农民工,农民工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体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巨大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机制成为现实,促进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也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其养老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基金制的转轨,由于在转轨过程中始终没有就支付转轨成本形成明确的制度安排,这使得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转轨仅仅停留在制度上,并未真正步入实质层面,形成了体系覆盖面低、个人账户空账以及制度运行低效率等一系列转轨问题。解决中国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转轨成本,本文希望通过对支付转轨成本问题可能途径的研究,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转轨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指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但却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农民工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出来.根据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消除社会排斥,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完善政策法规,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不断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等几个方面去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也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近几年来。农民工权利受损,导致了持续不断、甚至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新《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虽然其执行力度还有待观察,我们还是相信其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农民工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维护权利的问题,因为民工荒只是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方面。所以。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制度形成的体制问题,就算民工荒得到解决。也可以预见,在农民工群体中将依然会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不合理制度的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相关制度,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巨大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农民工数量仍将不断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成为顺利推进社会保障改革"三步走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效的"试金石"。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大部分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存在。这些地方性法规通常很难完全反映各地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实践的需求,加之体制惯性对于农民工参保权益的自动排斥和抵触,使得农民工很难得到公平参保待遇,往往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很多社会、民生问题都与现行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文章从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存在问题着手,并结合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土地制度和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土地私有制不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选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明确城市土地所有权,实行中央对土地的垂直管理;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8.
从日前召开的天津市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天津市将加大培训力度和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进农民工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农民工利益,构建和谐建筑市场用工秩序。一是实行农民工工资预储账户制度。二是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今年,天津市将进一步扩大施工企业保证金征收范围,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在借鉴国外矿业税费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己实际国情,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对促进国有资源合理开采、节约使用、有效配置,为确保国家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对推进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依据不足、税费设置重复、计算方法不科学、收益分配不顺、征收用途不当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