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军 《上海国资》2011,(3):54-55
至2010年12月末,我国股票市价总值已超过26万亿元,其中超过70%即19万亿元为流通市值。上市公司每日股票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市值增减,早已不仅表现为证券市场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财富的掌握,而与上市公司所有的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资产损益息息相关。对主要股东们而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将  相似文献   

2.
《上海国资》2013,(9):5-5
随着国资国企新一轮改革和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推进,实施市值法的条件日渐成熟。在国际资本市场,市值管理对于上市公司意义巨大,其意味着综合实力和战略资源。但就国内A股市场来说,一直以来,市值的概念显得较为虚无。但自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实现全流通以来,市值管理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全流通后股价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财富有了天生的紧密联系。如何进行市值管理,也成为出资人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股东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侵占小股东利益,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源.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这种大股东侵害行为最为常见.控制权私有收益来源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它是通过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投票权和经营权的控制来实现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布 因此,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观点选登     
《上海国资》2007,(6):7-7
市值管理时代——市值管理应警惕滥施财技《上海国资》2007年第5期有专家建议,国资管理考核应加入市值管理指标。市值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业绩提升,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管理层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5.
市值管理是基于传统企业价值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概念,在中国资本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蓝色光标公司的案例,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上主要的方法和实践,为其他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9年非公开发行的大样本数据,从股价操纵视角,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中大股东侵占行为。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过程中,大股东会通过操纵发行基准期内公司股价的方式进行利益侵占。在大股东直接参与股份认购时,民营性质特征、资产负债率越高及流通股占比越低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程度越严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公开发行制度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使得大股东在非公开发行中有机会侵占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监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非公开发行制度,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加大对非公开发行的监管力度,抑制大股东在非公开发行中的侵占行为,保障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合理利益,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股权集中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国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型的过程中,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手段多样,包括关联交易、公司间贷款、盈余管理、现金分红、控制权转移、股票回购,以及定向增发和配股等。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普遍且屡禁不止,与我国转型过程中的国企改制背景、股东间持股成本及利益实现方式的不同及弱法律制度环境等制度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8.
市值管理实践的混乱源自市值管理理论的含糊不清。本文从基于价值的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市值管理与企业经营目标选择、市值管理与利益相关者协调、市值管理与产品和资本市场工具运用的关系,指出市值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价值而非管理价格。结合对上汽集团和正海磁材两家公司市值管理案例的分析,建议上市公司要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及时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监管部门要尽快出台操作指引,加大监管的力度;投资者要加强对公司价值的研究,避免盲目追逐概念炒作。  相似文献   

9.
宁宇新 《开发研究》2007,(4):141-143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的金字塔结构的分析,揭示出金字塔结构是大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方式。针对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金字塔结构,证券管理部门应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监督,明晰大股东的法律责任,防止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破坏资本市场的公正、公开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侵害行为普遍存在.大股东通过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非正常关联交易等方式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文章通过对大股东侵害的行为方式及其动因进行分析,就如何控制大股东侵害行为,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制度不断探索完善的特殊阶段,市值管理往往会出现变异现象。文章以金轮股份为例,从控股股东利益视角切入,发掘了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行为背后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投机风气浓厚以及监管政策举措尚需完善等因素有关。文章就市值管理活动中的变异行为带来的短期性市值剧烈波动,以及清仓式减持等乱象提出了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资》2007,(5):6-6
市值管理是发挥国有资本竞争力和控制力的客观要求似乎是一夜之间,市值管理便给中国证券市场留下了如此深刻烙印。当人们在谈到管理层业绩考核的时候、在评价某上市公司实力的时候、在考虑如何把握再融资最好时机的时候,都津津乐道于市值管理的概念和理念。这一理念的萌生,显然与2005年5月开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有着先天的关联,因为股改完成后,大股东开始改变以往对股价漠视的态度;这一理念的发展,也与其后20个月内,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跃居世界第三大银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铮 《上海国资》2013,(9):28-32
2013年5月,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13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报告》。该报告显示,2013年度A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综合绩效排名中,民营上市公司表现抢眼,而国有上市公司特别是重资产型上市公司则出现了市值绩效劣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改革使中国证券市场步入了全流通时代,同时也宣告了市值管理时代的到来。在即将进入炎炎夏日的5月,市值管理概念再度升温。5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吸引了国家权威部门的领导、全国知名专家,以及上百家国内外投行、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与会。在这场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盛宴中,既有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亦有发人深省的针砭之语。《上海国资》对市值管理话题的关注一以贯之,继上期推出了《市值管理时代》的封面文章后,本期特从高峰论坛中摘录组织了部分言论,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大股东日常关联交易行为、资金占用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进行检验.研究股份全流通对大股东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股权全流通时期,大股东减少了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但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在股份全流通时期,应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强化股权制衡;引入外部利益相关者,构建多元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护中小投资者。  相似文献   

16.
在股权分置时代,现金股利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转移资金的工具,这造成了非流通股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本文以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判断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机,提出了在即将到来的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恶意圈钱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必然大为减少,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因将会改变.  相似文献   

17.
周利娟 《中国经贸》2023,(10):16-18
股票回购作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能够不断改善公司在市场环境下的经济效益和形象,具备较强的内部和外部双重效应。当下市场环境日趋激烈促使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提高市值管理水平,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因此,如何正确认知股票回购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的作用也成为行业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要阐述股票回购的主动回购、被动回购模式,以及分析股票回购的主要作用和影响因素,以期在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方面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易山 《上海国资》2006,(9):16-17
“股改以后,大股东与流通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二级市场上的财富效应使大股东有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朱志雄 《特区经济》2008,(12):104-106
长期以来,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一直难以根除。对此,本文以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清欠为背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境内外交叉上市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交叉上市公司大股东较少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表明交叉上市公司较能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从而说明交叉上市有助于限制大股东资金占用。  相似文献   

20.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市值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推动上市公司增强市值意识、规范市值管理,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影响.本文通过对市值管理概念进行分析,回顾总结了近年来资本市场中市值管理现状,提出了市值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改进市值管理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