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银行体制改革是沿着一元化———多元化———专业化———企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方向逐步推进的。在专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由于条件和时机的限制,为了减少摩擦成本,我国银行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增量改革、外围改革和表层改革的道路。增量改革是指在国有银行体制外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全国性商业银行、股份制区域性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及中外合资银行),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促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从而建立起我国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外围改革… 相似文献
2.
3.
4.
5.
一直以来,国有银行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应该仍然是这样.国有银行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自身必须具有能力和实力.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在今后有效地承担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样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应该说也是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6.
7.
8.
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家通过征收“超常税收”的制度安排以及转移金融剩余等手段,替代“分红机制”,从国有银行获取了更多的收入。由于缺失规范的分红约束机制,国有银行存在非利润偏好,积累了严重的风险和高昂的风险化解成本。股份制改革确立了国有银行的分红约束机制,既改革了国家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更改革了国家行使股东权利和履行股东义务的形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国有银行改革观点评述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学术界争论已久的国有银行改革问题进行了综述,对市场结构观、产权制度观、公司治理观、增量改革观、行政干预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了分析,认为各种观点并不是割裂的,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改革的次序和切入点不同。 相似文献
10.
国有银行改革历来是亚太地区金融改革理论争执的焦点。大型国有银行的上市,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但却是推行银行改革的必经阶段,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1.
12.
总的来说,国有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定位应该是民营化,对四大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公开上市是一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始步骤,而不是改革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解析国有银行改革“幻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于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改革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的年末,以又一轮政府注资和推动上市为标志,中国的国有银行制度踏上了新的改革征程。从改革伊始至今日,人们对此次改革普遍寄予厚望,并因其为“攻坚战”而充满更多的期待和想像。实际上,这样的改革尝试以及对人们心理预期的“撩拨”在以往的改革历程中并不鲜见。但是,让笔者逐渐感到不安的是,在国有银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境内外上市等一系列改革步骤先后得以顺利完成的鼓舞下,上述期待在理论界很快凝结成对此次改革绩效的乐观情绪,甚至推动原本相对“保守”和渐进的改革设计逐步转变为乐观而“激进”的改革操作。在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型的改革逻辑之下,一项改革计划一旦被制定出来,便会通过“自上而下”的特有路径安排而得到迅速有力的贯彻与落实。因此在政策被敲定前,净静审视、多方权衡、谨慎把握,探索建立“好”而“有用”的制度设计,一定是必不可缺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虽然对国有银行体系进行了历次改革,但是都没有改变政府主导型金融的格局,金融体系仍没有发挥配置稀缺的金融资源的功能,导致各种扭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化的推进都要求改变金融体系的国家垄断和过多管制格局。 相似文献
15.
16.
17.
产权、市场结构与国有银行改革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关于国有银行改革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国内外的学者对国有银行的研究多数基于产权、市场结构分析效率的高低,效率的决定因素,改革措施和改革效果等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借鉴其他国家国有银行改革的成功经验,找出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存在的不足.这对于继续深化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是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议题,而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要重点抓好的第一项工作。国有银行的改革意义重大。国有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目前银行业总资产占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90%以上,而国有银行的总资产为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重新认识国有银行的作用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对200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包括美英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过银行国有化的措施。因此,一些人提出疑问:到底是国有化还是市场化才是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本文通过引入国有银行的自生能力与国有银行完全市场化所需要的制度条件,拓展了国家效用函数模型,并以此对各阶段中国国有银行的作用及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转轨时期国家控制国有银行,既是国家效用函数的体现,也是由国有银行不具备自生能力的条件所决定的;但随着国家控制国有银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国家因素完全退出国有银行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