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农民科技培训》2004,(9):28-28,27
稻鸭共育新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达到稻鸭双丰收、环境优美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与传统的大群体稻田放鸭不同,稻鸭共育共生是以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野养为特色的;二是要选择适宜的水稻、鸭品种,培育适合稻田养殖的健壮雏鸭技术.合理运筹和调控肥水,做好稻田病、虫、草生物与生态防治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休稻养鱼析     
稻田养鱼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耕作上经历了稻鱼兼作、稻鱼轮作、稻鱼笋、稻鱼果、稻鱼藕、稻鱼蔬、稻鱼鸭等多种形式。在水体空间的利用上经历了平板式、沟垅式、沟厢式、沟凼式等。这些稻田养鱼模式,都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基础,以稳粮增收为前提,本着稻鱼共栖共生、互惠互利、致富农民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环境优势,  相似文献   

3.
稻、鱼、鸭三者属性不同,分别生长、生活于稻田的水上、水中、水下,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采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完美结合,利用生物间时龄差异和时空条件,回避和控制生物间的制约性,以达到稻、鱼、鸭能同池共生、互利互助之目的.我站从本世纪初经过三年的生产实践,探索出了一套可操作、效益佳的稻、鱼、鸭同田共生养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村经济》2014,(4):45-46
稻鸭共生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放入稻田,营造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刺激生长,稻田为鸭子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稻鸭共育.就是依靠鸭子在稻株间吃虫(杂草、绿萍、浮游小生物)、排泄等活动.不用中耕除草,不施化肥、农药,使稻鸭和谐共生。采用这种种养模式不仅省工节本.而且生产出来的稻米、鸭肉等均属于无公害产品。现将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辽宁省桓仁县鸭稻共作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鸭稻共作的作业流程,生产模式的生态结构,并对鸭稻共作效益加以分析,表明"稻鸭共作"生产模式在水稻生产中,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和推广“稻鸭共栖”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稻鸭共栖”生产模式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工程。为切实搞好稻鸭共栖工作,我们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等部门为成员的绿色大米生产领导小组,并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了《上高县标准化绿色大米计划实施意见》。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宣传发动。就抓好稻鸭共栖工程的实施,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发展绿色大…  相似文献   

8.
<正>年未过半,黄冈以虾稻共生模式为主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就达64.17万亩,完成了65万亩年度目标的98.7%,虾稻共生、稻虾鱼鳖生态种养、稻鳅共生、稻田养鱼种等模式大力推广,呈现一派蓬勃发展态势。自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推进现场会召开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副市长王浩鸣提出"要把稻田综合种养放在黄冈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鸭子放养技巧和稻田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对鸭稻共育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在养鸭技巧上对育雏、放鸭和收鸭给出了时间界定,对鸭舍搭建、放鸭时间和喂鸭技巧也给出了合理化指导。稻田管理上对地块、品种选择,合理施肥,适时移栽和科学管理也进行了阐述,并对稻田养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作用进行了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万载县黄茅镇地处边远山区,紧邻湖南浏阳。稻田养鱼是该镇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以往采用的平板式放养模式,没有很好解决稻鱼共生矛盾,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去年,该镇在原有稻田养鱼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实施“稻鱼豆”工程立体种养技术模式。为了了解...  相似文献   

11.
<正>稻田生态种养指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利用稻田湿地环境适当开展水产养殖或水禽养殖,形成的共生互作、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提高稻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的重要举措。稻田生态模式主要分为:稻蟹种养模式、稻鱼种养模式和稻鳅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安徽省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巴电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即在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稻虾共生、稻虾互补,从单一的种植向种养一体化转变,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田的水面供龙虾生长,龙虾的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水稻与小龙虾“互为供给”,形成水稻护虾、虾吃虫草、虾粪肥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稻鳅共生是典型的稻田综合利用模式,符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对稻鳅共生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开展试验研究,为进一步推广稻鳅共生种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水稻单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泥鳅养殖密度下的稻鳅共生对水稻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并对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水稻长势在株高、有效分蘖率、根长等方面有一定提高。养殖田水稻株高增高了3%,有效分蘖率提高了8%~11%,根长提高了8.8%~31.3%。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了7.1%~21.2%,孔隙度增加了4.1%~14.7%。实验前后养殖田内土壤有机质增加了3.5%~26.5%,对照田降低了2.5%~5.8%。土壤肥力(氮、磷、钾)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对照处理。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提高了5%~25%,同时稻田增收泥鳅1 725~3 375kg/hm2,净收入为1.836 0万~2.307 0万元/hm2,经济效益提高了3.65~4.84倍。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中泥鳅的养殖密度为30万尾/hm2时稻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论]稻鳅共生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水稻的生长,提高了稻田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14.
<正>“虾稻共作”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近年来,“虾稻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因为有较高的综合效益价值,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虾稻共作”模式目前在湖北省尤其是潜江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突出表现为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12月5日,湖北省潜江市召开"虾稻共生"模式推广暨"以机代牛"工作结账会议。市政府副市长刘冰出席会议并讲话。"虾稻共生"模式是在"虾稻连作"基础上发展而来,"虾稻共生"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延长了小龙虾在稻田的生长期,实现了一季双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产量和效益。此外,"虾稻共生"模式还有很大延伸发展空间,如"虾鳖稻"、"虾蟹稻"、"虾鳅稻"等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产出,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是一种更先进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稻虾共作是依据水稻小龙虾共生理论,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进行种养结合,水稻小龙虾共生、互补,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现将稻虾共作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总结如下:1.养殖稻田的改建1.1稻田选址要求农田水利设施要配套,  相似文献   

17.
10月24日,范县采取“稻鸭共作”技术生产的大米和鸭子,双双被国家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范县有机鸭、米的面世,填补了河南省粮食、肉食类有机食品的空白。实践证明,“稻鸭共作”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生态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利用立体循环链务生产有机大米和有机鸭肉,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近几年,范县扶贫部门从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开发区渔业部门在当地传统稻鱼共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实施稻鱼共生系统项目,探索出一套"千斤稻百斤鱼"的沟坑式稻田养鱼新模式,有效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稻—鸭—萍共作模式是由山华农业科技发展(兴化)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高效农业发展项目,是一种稻田养鸭,互促共生,生态环保,有机高效、标准生产的栽培技术,是一项集有机稻米生产与水禽共养于一体的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该模式从2005年10月落户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野陈村以来,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地处荻垛镇  相似文献   

20.
盛夏时节,走进天门,在天门四海生态农业科技稻鳅共生基地中可以看到,稻田里的秧苗,绿油油一片,在每块稻田的四周,却空出宽约80cm、深约40cm的沟渠。据基地负责人顾益朋介绍":这是稻鳅共生模式,就是泥鳅与水稻共生,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泥鳅粪还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收获泥鳅的同时,也提高大米质量,增加稻田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