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日常生活能力(ADL)越差和配偶去世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他们主观意愿上更想与子女一起居住,显示这些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有更高的需求;经济收入高低和是否有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支持并不能替代他们在生活照料和情感上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观察》2015,(1)
人口流动普遍化和性别结构失衡加剧了农村男性的婚配困难,中老年未婚男性的生活和养老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公共安全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使用农村调查数据,描述了中老年未婚男性的生活境况和养老意愿,分析了影响该群体生活境况和养老意愿的因素。结果发现,与同龄已婚男性相比,中老年未婚男性在健康、收入、消费、生活支持、日常交往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劣势,在养老意愿方面,他们对社会保障的刚性依赖更为明显。对此,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期章和制度,还需要改进基层的制度执行效果,以改善农村中老年未婚男性的生活境况,最大程度地减少大龄未婚男性问题对农村社会和谐与公共安全的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阶段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是指成年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为年迈的长辈提供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5.
不同养老风俗下的农村家庭养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从目前各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来看 ,多数围绕农村人口的养老方式展开 ,而对农村养老的养老客体 (即谁在被养 )、养老环境则研究较少。我们在问卷调查、个案深度访谈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了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某村和江西高安市石脑镇某村的养老客体、养老环境 ,从而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两个农村地区 ,不同的养老风俗会产生不同的农村家庭养老状况。江西高安市石脑镇粮食作物以双季稻为主 ,同时生产花生、棉花、油菜、大豆、芝麻等经济作物 ,该镇年人均纯收入为… 相似文献
6.
养老或老年人供养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老年人生活及医疗必需品或费用的供给 ;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劳务的供给 ;三是老年人老年期所需精神慰藉的提供。笔者将以 2 0 0 0年浙江、吉林、湖北、广东、甘肃等省“计划生育对家庭的影响”(国家社科课题 )调查数据为主线 ,结合近 2 0年来有关数据 ,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变动趋势、存在的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一、农村家庭养老状况分析1 老年人的家庭状况。据 2 0 0 0年的调查 ,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重仍达 6 9%左右 ,其中与儿子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潜在影响,并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会更偏好家庭养老方式;另外,形式上具备城市基本特征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的选择偏好同农村居民一致,表明"家文化"转型的滞后性。进一步地,我们借助家庭结构作为"家文化"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文化与区域的交乘项,验证了"家文化"对于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增强效应。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影响,社会养老在经济层面可以替代家庭养老,但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能忽略家庭养老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观察》2014,(4)
社会养老服务是家庭养老日渐式微的产物,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养老的可替代性。本文基于嵌入性分析视角,阐释了家庭养老的替代机制,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水平较低,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高;身体机能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硬约束条件,身体机能越差,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嵌入家庭结构情境之中,家庭人口数或上过大学的家庭成员越多、代际数或儿子数越少,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配偶健在的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低;基于当前养老方式的自我强化效应,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对于身体机能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而言,其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是一种刚性的现实性需求。为此,强化居家养老的核心地位,以身体机能较差的高龄、鳏居老人为重点对象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观察》2017,(2)
本文采用现实与预期的差异测量农村家庭养老弱化程度,利用新疆13个地(州、市)72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弱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养老已经全面弱化,其中,经济支持弱化了25.0%,生活照料弱化了5.6%,精神慰藉弱化了30.7%。子女数减少弱化了精神慰藉功能,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经济支持功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弱化而是促进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实现;外出务工弱化了经济支持,促进了精神慰籍的实现。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民,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弱化的概率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弱化的概率越大;家庭存款的增多,弱化了经济支持,促进了生活照料的实现。年龄越大的农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弱化的概率越大,已婚农民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弱化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1.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部 ,地处江汉平原 ,自然条件较好 ,是湖北省著名的产粮大县。我们这次调查集中在距县城约 30公里的沙岗镇镇政府所在地附近的沙岗村、中岭村、丁堤村、李公院、九甲湖和方乐寺 6个村 ,共调查农户 2 6户。在调查中 ,我们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时期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积累了不少的感性材料。一、沙岗镇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及分析1 养老模式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 ,从养老模式上来看 ,沙岗镇的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调查中没有遇到依靠社会养老的案例 )。更确切地说是以自我养老为主 ,子女供养为辅。而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家庭养老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明确了家庭养老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出了文化核心的长期稳定性、文化形式的变化性和文化内容的扩展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社会化(多元化)将是家庭养老的未来形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为补充、相互完善,并对如何探索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基于浙江省慈溪、桐庐、开化3县(市)6个乡镇12个村庄144个农户的实地入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近10年来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入城生活境况变化、留城意愿以及影响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入城生活状况有较大改善;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意愿较高,但对自身是否真正能够在城市定居仍然顾虑较多;就业城市是否有鼓励农民工留城政策、目前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资产规模等都是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微观层次的探讨,并对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空巢"家庭养老的诸多方面,例如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产生了显著影响,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因父母的经济、身体和心理状况,子女的收入和家庭状况,以及老人的配偶和老人有几个子女等状况而异。 相似文献
16.
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叶县的调研数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10年对河南省叶县农村的养老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半数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女儿比儿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来自子女的日常照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评价;生病时的照顾情况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务工,致使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精神关怀及养老照顾等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面对此现状,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减负增收、加强精神关怀及满足老年照顾服务需求3个方面入手,优化家庭养老对策,助力老人度过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文章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利用扬州市邗江区289户微观样本,剖析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分析法和有序Logit模型。结果 (1)家庭生命周期特征变量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萎缩家庭;(2)政策了解程度、家庭年收入、承包地面积、农民收益增加、子女就学条件改善和居住环境改善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存在异质性;(3)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性影响因素。结论 应重视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将其作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共同因素,采取普适性措施;对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差异性因素进行识别,“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0.
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主要依靠家庭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农村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探讨其今后建设的重点与方向,最终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