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成本低廉,同时也比美国制造业企业更注重产品创新、员工培训和产品质量。调查发现,与美国相比,中国制造业工资非常低廉。例如,接受调查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工人中线年工资为1450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制造企业工人3个星期的工资。调查报告说,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都把产品质量作为他们最重要的目标。但是中国企业把产品创新列为优先次序的第二位,美国企业则列为第七。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已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3.5%上升为2006年的14%,中国因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造大国。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日本市场已经很难找到有"日本制造(Madein Japan)"标志,并且销售额呈两位数增长的商品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制造企业会将它在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拱手相让。相反,来自日本国内的种种信号表明,不甘心的日本制造业界正酝酿着一场反攻。近日,日本最大的财经新闻机构日经BP社发布长篇连载,题为"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该文明确提出,"日本制造已没有竞争力"的断言没有道理,日本制造企业要在和"中国制造"的对抗中东山再起,可以在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小企业》2001,(11):10-11
继二战期间的“美国制造”、上一个世纪七八二年代的“日本制造”之后,新世纪有可能出现的是“中国制造”时代。  相似文献   

5.
王瀛 《英才》2012,(6):62-63
经济危机之后,回归制造业成了很多国家的共同课题。当欧美国家复归"再工业化",试图重振制造力时,中国却在资本逐利中迷失着"传统优势项目"。正像美国曾经的经历转变,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服务性经济",这种演变趋势是合乎规律的,但随之而来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制造业走向"夕阳产业"  相似文献   

6.
魏雅华 《企业研究》2012,(15):10-13
如果不是从加入wto的第一天起,"中国制造"便遭遇了来自美国、欧盟和世界多国的"反倾销"的前堵后截,疯狂剿杀,也许今天的"中国制造"不会如此强大,如此地不可战胜。尽管直到今天,"中国制造"依旧官司缠身,可中国外贸依旧为"中国制造"所创的顺差偏大而烦恼,让美国人在"中国制造"的顺差面前依旧充满了挫败感。美国人绝不会想到,正是美国的种种贸易壁垒造就了这个齐天大圣。  相似文献   

7.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近日刊登题为《中国制造业终结和美国工业复兴》的文章,大谈美国终将因先进制造业而重获优势地位,含沙射影地贬损中国面临制造业泡沫。对“中国制造”指指点点。  相似文献   

8.
未来几年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并最终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蜕变。从丑陋的毛毛虫到漂亮的蝴蝶,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艰辛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必须经历的新生之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忧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旭 《企业活力》2001,(10):24-27
驰名世界的中国制造业,因中国即将加入WTO面临严峻考验. 制造业的全球化对中国多年来一直贯彻的"国产化"方针提出了挑战.在加入WTO之后,关税壁垒将大大减弱,非关税壁垒将基本取消,过去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下实现国产化的条件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将不得不改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数百家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扮演着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自己却一直没能掌握众多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在美国人眼里,国制鞋明星双星集团只是美国最大的鞋业经销商PSS公司的一间"核心工厂"而已.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逐渐复苏,中国制造业却在放缓。美国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倪军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从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前景。他认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两面夹击,真正变成制造强国任重道远。CE: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流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倪军:美国制造业为什么能够回流呢?首先,它的生态比较好,大量军工产业都是制造业,把美国的制造业拿出来作为一个国家的GDP来计算也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质量是一个国家质量总体水平的直接反映和关键体现。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份额达到28%,是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2019年,我国首次跻身全球制造业创新指数15强,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单从GDP来看,中国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余种产量第一,遍布230个国家和地区,但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大而不强”仍然是我国制造业的短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明显落后于传统制造强国。从2018年测算数据看,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我国的5.85倍、3.62倍、3.39倍和3.17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世贸,"中国企业如何国际化"问题就从社会大讨论中跳到了国内企业的面前,无数企业都无法不对这个问题忐忐不安。身为民营企业的格兰仕却意气风发,要继"全球最大微波炉制造中心",做"全球最大家电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年底,《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报道:一名叫佩姬·斯梅德利的美国妇女决定用一种几乎拿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想象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不昀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怍礼物。最后,经过千辛万苦,地终于为孩子买到了美国制造的长统靴和咖啡机。她的体会是:“任何一件商品,有80%都是中国制造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倍受关注.一时间,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辉煌的说法不时见诸媒体.然而,就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面对美国贸易法337条款,引发了中国制造业对中国信用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时代趋势。本文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分析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特征及新发展,指出中国制造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一变革时代的产物,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品牌战略实施。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制造业的具体实施细则、积极应对国外的竞争战略、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15"、尽快出台"互联网+"的创新政策和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发达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于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如拥有众多全球著名品牌的美国,完全可以不需要制造业,而只需要通过经营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不菲的价值.目前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出来的.因此,中国离不开制造业的兴旺.问题在于,"中国制造"只是强大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和过程,而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终点,因为制造不能"制造"出一个强大的中国,而经营是能"经营"出富强的中国,中国经济若要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品牌经营的问题.经营品牌,政府部门要尽哪些责任和义务呢?读者可以从本文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我国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引擎和主导产业。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19.8%,居世界之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些昔日的"世界工厂",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也许你还记得那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2004年圣诞节,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有25件.她想试试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试验最终变成了冒险."不靠中国产品过日子,太难了,至少,不懈地坚持下去太难了.我一次次地怀念抵制的日子,可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她在序言中写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不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即使是中国人出差到外国,想要买一件外国产品当回国馈赠亲友的礼物,一不小心就会买到“中国制造”。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有一个美国家庭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行动,结果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这个家庭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在国际经贸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抵制中国产品的生活会乱成一团。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告别了短缺时代,从百姓凭票排队购物,到商家要靠打折促销,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20.
或许,在10年之后,你会穿着越南制造的皮鞋,开着泰国制造的汽车,拿着马来西亚制造的手机下载韩国歌曲,然后给印度的售后服务公司打电话,让他们来给菲律宾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升级。再也难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中国一样大而全的"世界工厂"。即使是中国,一枝独秀的日子也过去了,自愿或不自愿地,都必须把部分制造业分流到其他国家。取而代之的是,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发展各自擅长的制造领域,既竞争又互补,谁也不能"垄断"全球制造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