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郫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收入均衡、调整大三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途径.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分析基础上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必会给已经很困难的城市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方面可以从农业内部解决,政府应大力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要求合理引导农村剩于劳动力流动。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流动的原因和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且指出,由于现阶段农村剩于劳动力流动存在的这些制约因素,使得原有的引导合理转移的渠道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是农业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讨论“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往往停留在拉动内需,解决产品销售困难层面上。我们认为这种政策主张在短期内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起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农村市场,把购买力的提高寄托于低效的农业是不现实的,企图在二元经济的框架内来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宏观经济难题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的目标应是减少直至消除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只有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了,人多地少的紧张关系消除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3,(22):278-27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根本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伟 《活力》2007,(1):55-5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被国外经济的发展所证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多。据调查,我国农村常年剩余劳动力大约可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左右,有近1.7亿人,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开辟了多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农民的增收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当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诸多问题,并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9.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存在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现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加快苏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北地区属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较低。本文在论述加快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速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的基础上,对制约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几点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及加大政府调控力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思索并提出建议,使苏北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苏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是关系到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的分析,提出应从宏观层面、外部环境、企业因素、劳动力自身素质诸方面采取对策性措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传统途径所面临的新问题做细致分析,同时提出多种具有可行性及重要性的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农民面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城市务工农民收入提高,于是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省内转移以乡内为主,转移劳动力以青少年、男性为主,转移去向主要是我国东部地区。这一过程,存在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纳减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面积的转移,形成了特殊的劳动力组成模式,并且整体管理机制和运行措施也在优化,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如何有效地处理城镇化项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本文结合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着重阐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实现路径,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阐述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爱华 《科技与企业》2014,(19):133-134
农村生产力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解放的,虽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等待更高层次和范围的解放。本文首先概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并对其转移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关键。本文就从相关文献回顾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现状,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