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春玲 《经济学家》2004,(3):99-102
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模型分析只注意到人们受过去经验和经济变化的影响,而忽略了现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因素对于预期的影响。因此 ,该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无效。本文通过对理性预期学派在预期通货膨胀时所使用的信息从时限上作适当的调整,用现期的信息代替过去的信息,发现实际产出方程中包括货币政策参数,因而得出货币政策中性命题不成立的结论。本文结论支持“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2.
《经济研究》2016,(9):17-28
本文立足于公众预期的有限理性,将三种适应性学习过程引入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构建刻画通货膨胀非均衡运行机制的动态模型。使用2001年1季度至2015年3季度实际数据估计参数的基础上,遴选出合意的学习模型。模拟分析发现:(1)在适应性学习预期下,通货膨胀运行呈现出非均衡特点;(2)降低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在通胀驱动机制中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抑制均衡通胀,通胀惯性的影响力度大于通胀预期;(3)公众预期的理性程度提高有助于降低实际通胀对均衡的偏离度。本文认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应从两方面推进:(1)通过提高公众预期的理性程度降低实际通胀对均衡的偏离;(2)长期内须引导经济收敛于一个合意的低水平均衡通胀。本文建议货币政策应结合制度建设长短配合共同抑制均衡通胀;同时预期管理要规避短视化倾向、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在长期则须提高国民的经济学受教育程度、增强公众对经济状况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蓉 《财经研究》2002,28(12):11-18
本文研究指出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统计的有效性,破坏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规则,政府部门有干预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在动力。但政策干予由于难以区分资产价格理性和非理性波动及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泡沫调控的非有效性而无法实行;而将资本价格信息内置于货币政策的框架又由于编制广义价格指数的复杂性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多目标困境而难以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将非基础性的资产价格波动看成外生,保持一个稳定且公开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预期通货膨胀率时才进行干预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最为可取。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97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本就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1)缺乏健康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导致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大受局限;(4)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削弱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二十年来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引用了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观点,认为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因素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倾向。结论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坚持"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陆军  舒元 《新经济》2005,(7):16-19
本文采用两步OLS方法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倾向于拒绝政策无效性命题(PIP)。实证研究表明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都影响产出,货币政策对产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上存在非对称性影响。笔者认为在中国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影响产出,其原因是不完全的市场与价格刚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战明华  卢垚 《经济研究》2023,(10):55-74
发展数字经济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大强国战略之一,数字经济正在全方位地改变中国的经济形态和运行机制。本文考察了数字经济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石——价格粘性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变化。本文首先在一个两部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模型中,探讨了数字经济引起的价格粘性变化通过Fisher恒等式影响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机理,据此提出了可用于验证的模型结论和机理假说,并对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引起的价格粘性变化弱化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调控总产出的效果;(2)数字经济弱化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机理,主要在于数字经济通过作用于价格粘性降低了企业投资关于名义利率的敏感性,但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不大;(3)数字经济对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弱化效应,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货币政策实施频率和商品市场化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完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和创新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1994年以来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ARIMA模型和二阶段OLS模型对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中性理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内中国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都有显著影响,且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影响更明显;但从长期看,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对产出的正负效应相互抵消,中国货币政策表现为长期渐近中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货币政策框架所定义的最优货币政策是围绕中央银行二次型损失函数展开的。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是否最优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使经济趋于理性预期均衡水平。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与公众间不同策略互动如何导致实际经济偏离理性预期均衡水平。首先,在新凯恩斯模型框架内,对理性预期假设进行适当放松,通过引入适应性学习刻画宏观经济预期形成过程。其次,通过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不同货币政策目标制下实际经济对均衡水平的偏离程度以及相应的均值和波动水平。最后,分析并甄选我国最优货币政策框架。本文发现,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和混合名义收入目标制均可成为我国最优货币政策的有效实现形式,可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与预期形成的传染病学模型,将外部通货膨胀因素引入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之中,采用MTARDL模型实证检验美国通货膨胀对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通货膨胀在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中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其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催化效果远大于下降造成的抑制效应,而且美国通货膨胀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存在结构性突变,相比于断点前,其影响效果在断点后更加强劲且作用过程趋于复杂化。与此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控效果正逐渐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国内货币当局在对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引导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美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同时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政策效率。  相似文献   

11.
张耿 《经济学动态》2005,(6):05-107
价格粘性在短期货币政策分析中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正是由于名义价格具有粘性,货币政策才影响到实际货币供给,从而对产出等实际变量发生作用。反之,若名义价格能够灵活调整,则名义货币量的变化只能通过替代效应对实际经济发生影响,实证表明这种替代效应是很小的,不能解释现实中货币政策的显著短期效果。在价格粘性理论的最新发展中,研究者开始放松完全理性和理性预期假设,而日益重视偏离完全理性的行为经济学方法。此类研究初步表明,  相似文献   

12.
张结海 《经济学》2003,3(1):157-172
采用4个变化的口头双向拍卖模拟市场(2个先稳定后通胀,2个先通胀后稳定),本研究发现通胀市场中的预期与理性预期假设吻合良好,同时通货预期不受通胀率的影响。相反稳定市场不支持理性预期模型。结合Williams(1987)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示市场设置是影响稳定市场和通胀市场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溢价理论是在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继Sharpe(1964),Lintner(1965),Mossin(1966)推导出CAPM模型,Black(1972)又相继提出了零8的CAPM模型。尽管早期的一些实证研究支持了CAPM,但近年来已有许多实证研究对CAPM的有效性提出质疑。Fama和French(1992)应用横截面数据对CAPM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APM对预期收益不具有横截面解释能力,而公司规模(SIZE)、面值与市值比(BM比率)是影响预期收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又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抵御通胀。2012年第一季度数据表明经济有衰退的趋势,央行又可能会放松银根。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地发力于寿险业。为研究这一影响,应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寿险需求,而收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小寿险需求。  相似文献   

15.
董济玲 《时代经贸》2013,(18):97-98
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又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抵御通胀。2012年第一季度数据表明经济有衰退的趋势,央行又可能会放松银根。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地发力于寿险业。为研究这一影响,应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咦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寿险需求,而收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小寿险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贝叶斯技术估计模型,并基于估计后的模型考察了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波动有显著影响,二者均可以解释28%以上的通货膨胀波动,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偏小。因此,央行政策选择上可以积极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通胀,同时应注重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异质预期理论是近年学术界在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的新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观主体预期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好地诠释货币当局与微观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内涵。本文在梳理了异质预期理论以及公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存在溢出效应的公众学习模型,用以分析微观主体异质预期的相互影响,并以此模型的结论为框架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恩 《金融评论》2010,2(4):112-122
本文基于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确存在非对称性。在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要优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持久;而在长期内,无论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预期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即是通过引导公众形成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以达到维护经济稳定的目的。本文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运用贝叶斯方法,从预期的角度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需针对的主要经济目标及预期冲击影响宏观经济的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短期效应更强;货币政策预期冲击对通胀的影响显著,其次是对就业的影响,对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胀与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同方向波动。实行货币政策前瞻性应主要针对通胀和就业目标,引导公众形成可预期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可以定义为公众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调整,并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工具不确定性及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确定性。基于TVP-SV-FAVAR模型,我们从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三个方面选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测度了2007-2020年期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外生于经济波动,其成因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不确定性、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外生突发事件冲击。政策建议是:(1)精简和优化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2)保持货币政策决策人员、沟通、信息发布、政策调整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国内外货币政策分化严重时期;(3)降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外货币政策进行科学的解读,防止不确定性的共鸣效应;(4)避免重大突发外生事件冲击对货币政策预期造成太大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