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事业部制的三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勿庸置疑,事业部制这种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的公司组织结构模式已逐渐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界的“新宠”。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宣布采用事业部制来重塑其管理流程,但是对于事业部制的认识和实践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本文拟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做一澄清,以求教于方家。一、事业部制的目标:实现专业化管理与多元化经营的互相促进一般而言,我们通常把按照一定的划分方法(如产品、业务、地区或客户)将企业所属经营单位组成若干在统一规划下分散经营的事业部门的组织形式称为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Struc-ture,简称M-型结构)。历史地看,事业部制是…  相似文献   

2.
并购概述谓并购(M&A),就是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的简称,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购买企所  相似文献   

3.
兼并收购是企业快速扩张的绝佳模式之一,世界上大多数大型企业均是通过兼并收购不断扩展规模并实现跨国经营的。据调查,有超过一半的中国大型企业将收购兼并视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近几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呈现出兼并收购项目数量、涉及资金规模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企业并购     
《国际石油经济》2006,14(11):59-59
欧盟批准道达尔取得西班牙石油公司Cepsa控股权;壳牌美国子公司计划收购其加拿大子公司;苏伊士公司和法国天然气公司达成合并架构协议。  相似文献   

5.
你清楚公司董事会的效率吗?下面这个企业并购测试就可以作为你的试金石。假如你正在进行一项企业购买、出售或者兼并决策,那么对如下几项问题进行考察就可以看出公司董事会的能力如何。  相似文献   

6.
陈振成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2):147-15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与完善,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国际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跨国并购浪潮借此以强劲的态势席卷全球,现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并必将成为今后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纵向整合效应与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并购的内涵实现战略成长可以通过3种方式:内部方式,即公司利用自己的资本开始一个新的经营活动;外部方式,即并购;内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如合资.其中,并购方式是兼并和收购的统称.兼并是两家或者更多的公司合并成为一家企业,被一个股东群体持有,被一个管理团队经营.  相似文献   

8.
企业资本扩张中的并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场内并购与场外并购不乏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总得来看,场内并购成功率低,场外并购成功率高。本文对场内并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公股流通、扩容、发展开放式基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谈企业并购战略--杠杆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并购战略-杠杆收购的操作过程,益处,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于那些预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或者收购永远不失为一条捷径,只不过印象中的这条捷径,却似乎总是充满着诸多悬念感与质疑声,并且异常艰辛。看上去很美的企业间跨国联姻,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幸福呢?  相似文献   

11.
跨国并购的风险及其控制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无不是通过大规模跨国并购而迅速壮大起来的。但在这种购并的过程中以及购并之后却有很多风险。因为跨国并购比起国内并购来实务操作程序更复杂 ,而且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也更大 ,因而购并失败的可能性也更多。一、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1.决策者在战略上的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跨国并购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也是公司发展的战略行为。如果高层决策人对本公司整个发展战略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和清醒的认识 ,跨国并购不是出于战略需要 ,而是由于偶然的因素而突然对目标企业产生兴趣 ,或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兼并的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兼并是市场集中和企业成长的途径之一。反垄断法中的企业兼并,也有人称之为合并,它并非一般经济意义上的兼并,而是指从数家独立的企业组成一个永久性统一体的过程,并且这一统一过程在实质上限制竞争。企业兼并经历了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三个阶段、三种形式。经济意义上的兼并并非法律禁止的对象。由于企业兼并可以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因而适当的企业兼并是法律允许的,它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是有利的。一、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中企业兼并的内涵对企业兼并进行法律规制的思想来源于西方。在…  相似文献   

13.
面对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浪潮,如何使并购重组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重组后的协同效应,文章分别从发展战略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效益,从税法、会计准则、资本利用等方面,分析了煤炭企业并购所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提出了煤炭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还应从准备工作、财务风险规避、专业团队操作和全方位整合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规模经济是钢铁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世界钢铁强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实现产业集中有利于进行专业化分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营销网络,以及在原料采购中提高谈判能力,在科研开展方面更有效地集中使用科研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全球产业对比看,尤其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外部环境、企业和交易3个层面研究可能影响我国高技术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因素。采集中国大陆A 股上市的高技术企业在2010~2015 年间的跨国并购案例,运用回归方法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显著影响我国高技术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对国家竞争优势、制度距离、财务风险3 个因素与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行业相关性、以往跨国并购经验、管理层能力、企业规模、相对并购规模5 个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并购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哈里伯顿放弃收购贝克休斯不久后,GE和贝克休斯两家公司达成了GE油气子公司与贝克休斯合并的意向,决定成立新的贝克休斯公司.GE将油气业务视为其未来收入的战略增长点,贝克休斯陷入经营困境,双方各取所需,强强结合.合并后成立的新公司业务组合包括钻完井、生产和中下游服务,服务范围从油气开采、运输到终端应用,是一家独特的全产业链油气服务公司.GE油气与贝克休斯只在人工举升和电缆测井业务线上有重叠,合并后对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并无显著改变,这有利于通过政府监管对合并的审核.该合并对行业发展的启示:1)完整的产业链与资产组合将成为油服业的一种发展趋势;2)油服巨头正试图以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引领行业的商业模式变革;3)甲乙方一体化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将成为国有油服公司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沪深A股2009~2019年间的技术并购数据,实证检验技术并购中资金要素流出即现金支付和技术要素流入,即目标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静态创新要素企业自由现金流和技术存量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技术并购中现金支付对企业当年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对企业当年和次年的创新产出均具有负向影响;目标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投入无影响,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企业自由现金流对现金支付的挤出效应具有缓解作用,技术存量能进一步促进目标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购并中股权纠纷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股权纠纷的定性及制度性成因由于特定的法律渊源及历史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股权结构是独特的 ,即主要是根据投资主体的所有制限制来确定股票性质的。这就造成了我国股权结构复杂、股票种类多样的局面。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六种 ,即属于可上市流通的公众股及属于尚未上市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职工股、特种股和其他股份 (主要是转配股 )。到 1 999年底 ,我国共有上市公司 947家 ,总股数为 31 1 0 .6 3亿股 ,其中 ,尚未上市流通的股数占 74.44%。这中间国家股和法人股之和占 6 2 …  相似文献   

20.
In May 2007, a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declined to grant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 that would have blocked the merger of two petroleum refiners that served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nd surrounding areas. This study compares estimates of the post-merger price effect to the price effects that were predicted by economic experts on both sides of the case. I find little scope to interpret the evidence as consistent with an anticompetitive post-merger price effect. I also highlight the difficulties that are involved in econometrically identifying small effects even with an abundance of pricing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