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保证经济良性运行和适当信用活动顺利实现的社会机制。它以有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通过各地方各部门的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领导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领导问题1.…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快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为实现社会各类信息,(包括经济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及社会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我国从全社会层面研究政策制度,加快各领域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尤其是在金融信用信息领域,2016年6月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人民银行双牵头的联合会议确定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人民银行配合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继续发布了《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机构监管指引》等相关制度文件.本文将对我国当前银行业征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2,(5):71-71
〉〉杜金富: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撰文指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一系列安排,实现和保障社会成员诚信的目标。这些安排包括:健全信用法律和制度,制定和推广信用信息标准和信用信息主体信用代码,完善信用信息记录的数据体系,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下.  相似文献   

4.
杜楠  王立锋  李瀚林 《征信》2021,39(6):41-45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期,政府运用统筹规划、信息共享和诚信教育三种赋能方式,提升了社会信用主体活力,完善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但也带来信用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阻碍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在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采用政府赋能模式的原因、措施和成效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政府赋能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和局限.最后,...  相似文献   

5.
信用体系建设自实施以来,在我国已初建成效,但还需要逐步完善,尤其是边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成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发展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边远牧区社会信用意识,规范边远牧区信用主体行为,提高信用信息的利用程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边远牧区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6.
林仕取 《时代金融》2023,(3):34-35+55
<正>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水平提高和助力经济主体融资取得一定实效,但也存在着政府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分散且标准不一、部门间信息壁垒导致统一归集共享难度大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为视角分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在稳经济大盘下助力实体经济融资实践。提出发挥几家抬合力、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等建议。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多次在各大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4年,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用以指导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纳税信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拓展与深化纳税信用的增值利用、提升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上,还存在着信用信息不完整、信用平台共建和发挥合力欠缺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共用、共治,推进纳税信用全面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对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将我国纳税信用融入社会信用体系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社会信用作为制度环境的核心构成,对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推动的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作用路径及经济后果检验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通过决策优化效应和资源虹吸效应两条路径作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最终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性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形成的制度型信任与方言和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关系型信任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呈现出替代效应,即制度型信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关系型信任的不足。文章揭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形式,为我国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助力实体经济转型乃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蔡赛男 《征信》2011,(2):51-54
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是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征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有助于矫正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重复博弈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优化信用资源配置.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缺失、信用信息分散、标准化建设欠缺以及监管缺位等.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模式对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建立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借鉴美国模式,提出加快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茜 《征信》2021,39(5):9-12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建立法律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相结合的信用法治体系,优化信用服务业营商环境,完善信用信息和规则制度供给,多层次多领域打造信用价值实现场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等,以实现我国"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与社会信用密切相关,企业和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基础。有效征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改善金融生态,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国务院在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在以信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完善、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已经成为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以美国、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及金砖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总结出上述国家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馨 《济南金融》2006,(11):35-36,39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金融的基石。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银行业联网使用,信用信息体系已见雏形。但对比发达国家完善的信用体系,我国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因此,本文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用保险是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善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信用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而信用保险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尽快做大做强信用保险事业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业化经营是信用保险服务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金融的基石.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银行业联网使用,信用信息体系已见雏形.但对比发达国家完善的信用体系,我国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因此,本文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信用缺失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进程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就南充市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难点进行分析,同时从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技术架构很难实现对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全面覆盖和安全共享,信息容易被篡改或泄露.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势构建信用信息交易系统,可以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安全、有效.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区块链技术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并给出具有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具体解决方案,包括为交...  相似文献   

19.
一、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是对征信领域内反映被征信人的特性及信用状况的数据单元的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进行的规定。主要包含三类信息的标准:一是企业和个人识别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中国的主体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信用评级行业也在扭曲的状态下蹒跚前行。鉴于此,需要通过推动主体信用评级,夯实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确立信用评级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进一步国际化、全球化,加速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缓减国内外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减金融产品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