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区域经济合作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签订了为数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由于种种原因,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其它地区相比,进程缓慢了一些,显得相对落后.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步子明显加快,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可以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上充满希望和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合作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也刻不容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突破行政和地域界限,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之路.在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发展中,区域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将在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迅速发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新趋势。积极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调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新方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基本特征1.东北亚经济合作滞后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在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GDP约占东亚GDP的90%,但中日韩经济合作滞后于东盟国家。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4.
东盟成立至今已有40余年,其区域经济合作也走过3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东盟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并取得一些成效.外部因素在促进其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在发挥内部因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外部因素,将左右今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主要是谈谈区域性的经济问题,我会把区域经济问题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区域贸易合作,一个是区域金融合作.后者我会讲得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6.
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过程中,增进区域经贸往来需要金融部门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安全的支付结算服务,共建区域市场体系需要培育和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促进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和推动.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视角,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认为资源开发合作、工业及加工贸易合作、资金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环境合作将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指出在合作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为此应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合作也在蓬勃发展,世界及地区性的区域组织也被广泛建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我国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区域经济组织,如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等.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作用下,各区域、各产业间的经贸合作活动日益频繁,经济运行种类、规模以及合作范围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对地区间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营商环境为论点得出结论:营商环境的优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当以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为导向,以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强化方针政策引导效应,实现行业产业链对接,建立健全市场监督管控机制,进而为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区域经济长远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关朝信 《辽宁经济》2005,(10):35-35
东北地区要振兴,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升级是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东北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出现了多方面展开的格局.在项目合作上,有特钢集团和机床行业的重组,港口建设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表示参与大连港的建设;在科技合作上,今年东北三省签订了建立东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协议书;在城市合作上,去年4月,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召开了“首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达成联合打造东北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金融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平 《港口经济》2006,(1):27-2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从我国区域发展看,环渤海地区将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又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有利于发挥该地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此,就加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金融合作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高涨,中国大陆港澳台(以下简称四地)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国际关注.四地实质上的相互密切经贸关系为四地实现某种形式的区域经济集团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由于四地特殊的政治关系,使得四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充满坎坷,台湾与祖国大陆甚至至今尚未实现经贸关系正常化.面对因不能深化经济整合而无法产生的政治经济利益,诸多专家学者和爱国人士提出了各种变通或过渡性方案,其中有关推动"南中国海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方案是提得最多和最重要的.这类方案形式多样,虽然在区域划分和内容设定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实质是一样的,即在南中国海地区选择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划(例如:粤港、闽台、粤港澳、闽粤港澳台、闽粤琼港澳台等等),组成某种形式(以契约方式固定)的经济合作体,实行不同于整个国家的独立经贸政策.这种次区域经济合作构想在过去有较多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设计和提法,但近年来被基本锁定在"自由贸易区"的范畴之内.这种构想的目的在于:1.深化区内产业分工和经济合作,加速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2.整合中国最具经济实力的地区,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3.以次区域合作推动整个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达成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下,加强京津冀的合作,对于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拓展京津冀核心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促进京津冀核心经济区的发展与合作,是加快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两廊一圈"中越经济合作和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环北部湾经济圈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地方旅游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完善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旅游交通建设、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整合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企业集团化等策略,以此推进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全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是指从合作的原则到机构,从合作的领域到项目,从项目的调研到决策,从合作措施的推出到落实,都制订或形成了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和方法,有相应的机构去决策、协调、督促和执行.东盟是东亚地区最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重视合作机制的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因其功能基本完善,成为世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余光辉 《改革与战略》2007,23(10):87-90
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将对区域内合作各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存在法律关系复杂、次区域贸易规则不清晰、市场竞争障碍、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文章依据WTO规则及《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的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区域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文章就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广东所处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背景出发,分析了广东作为泛珠三角龙头地位的定位优势.在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准确定位将有利于广东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保持领跑者的地位,同时能不断深化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实质进程.  相似文献   

19.
促进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通过合作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 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世界继和平发展之后,合作成为又一发展主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全球范围内区域合作浪潮方兴未艾,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应对经济全球化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0世纪90年代之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合作渠道,谋求更多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举措.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参与的论坛性及机制化区域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最新进展、问题与中国今后应该采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