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素质人口通过可持续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可持续的人口再生产、可持续消费 ,既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又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与素质提高 ,从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工业化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与生产力,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人口数量过多,素质偏低,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吕雁琴 《经济师》2003,(2):64-64,66
现代科技革命已经席卷全球。面对新的严峻挑战 ,要加快我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必须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并进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以人口为中心 ,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工业化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与生产力,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针对我国中国工业化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理,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基本问题。对于石家庄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来说,要想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又要使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就必须大力推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基于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就成为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了空前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牺牲了其他生态系统,导致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农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协调发展,既能达到发展农业的目的,又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一、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的《里约环境发展宣言》宣告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条件,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纷纷按照本国…  相似文献   

8.
刘武朝 《经济论坛》2004,(13):26-27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全面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和矛盾,从而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农业的持久和永续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要。近年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这就需要研究可持续农业涉及的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省情探索我省可持续农业战略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小兵 《经济论坛》2011,(8):164-166
由低素质人口向高素质劳动人口转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建设富强国家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研究新时期劳动者素质基本内涵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素,认为劳动者素质是构成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素。提高劳动者创造力,在于有针对性开展劳动者素质教育,以及实现基本智力资源的普惠配置。  相似文献   

10.
杜青林 《环境经济》2004,(12):14-15
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 北京市“十五”时用主要有以下个个展重点 一、坚持突出一条主线──可持续发展 1.资源可持续发展:走集约发展道路,高效、低耗,努力提高土地和资源产出率。 2.环境可持续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开发环保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污染。 3.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后劲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构建产业梯度结构体系。 4.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控制人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减轻就业压力,缓解劳动力总量与结构供求矛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潮的挑战,全面提高社会供养能力,妥善解决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2.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问题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和田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问题。解决和田地区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业发展之上的乡镇企业,受限于农业发展,同时又影响着农业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进步为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乡镇企业与农业统一协调发展,即劳动力合理组合、经营体制优化、收益共享、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5个子系统选取21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用熵值法、协调度方法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2004—201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差异和协调度。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值呈先波动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其综合指数均值为0.3983;从空间维度看,粮食主产区所在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值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其中,华东地区综合指数均值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内蒙古及华中地区居中,西部的四川、华东的安徽、东北的吉林等三省综合指数均值最低;从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看,2004—2015年粮食主产区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协调度有所趋好,但整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农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俊 《经济问题》1995,(11):18-19
可持续农业探讨张克俊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短短十年间,“可持续发展”思路迅速在全球传播。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可持续农业是当今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可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可持续农业首先由发达...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盛行而逐渐形成的理论热点-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了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的意义根据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探讨并提出了农业可待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人们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三个特性:一是生产的可持续性,农业经济能在较长时期维持一个较高的产出水平,能获得较多的赢利;二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良性发展;三是生态的可持续性,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所影响的生态环境良好维持。河北省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时期,现存的一些与可持续发展相…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数量、素质与结构角度探讨与分析了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条件。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育率必须以更替水平为上限,而以略低于更替水平(如TFR=1.8)为下限。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代内与代际公平的视角对中国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审视,并就国家与地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它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面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科技含量低及发展缓慢等问题,必须正确认识科技进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寻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项研究旨在充分认识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特点,预测区域人口的规模变化,剖析人口流动对国土资源配置的影响要素,为正确处理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建议。研究表明:人口流动是影响我国人口区域规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应根据当前人口流动和规模变化的现状特点,依照"二域四部六区四中心"差异化的国土资源优化配置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