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讨论了货币供给、国民储蓄意愿以及经济增长潜力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将升高;但是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比较高时,可以在货币扩张过程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都比较高,相应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临界值也高,因此会出现"高货币供给-低通货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笔者基于VECM模型对利率、汇率、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率、汇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具有双向影响关系,而经济增长率单向影响通货膨胀,利率不是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汇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五个变量互相之间的作用都有较长滞后效应。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保增长防通胀。  相似文献   

3.
经济改革中投资扩张和通货膨胀的行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中国改革中的货币现象 1.1 80年代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中国改革十多年来的货币现象可以用持续的膨胀性货币供给增长来概括。从1981年到1991年,货币供给年增长率超过20%。与此同时,实际GNP年增长率略低于10%,货币供给平均说来是经济实际增长率的两倍。毫无疑问这种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性的。在此期间,政府几次试图抑制货币增长,但都只是短期内奏效。每次减缓的货币供给都不可避免地而且迅速地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是通货膨胀过高会给社会造成较高的成本,本文分析认为不仅未预期的通货膨胀而且预期通货膨胀也带来一定的成本,通货膨胀目标在各国都不为零.通过对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进行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表明,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实施中货币供给仍然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给通过影响通货膨胀而作用于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近期较高的通货膨胀宰,本文通过协整检验与VEC模型的数据分析,考察了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加和原材料等成本因素与通货膨胀事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加和原材料等成本因素对物价水平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成本因素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大干经济增长、货币供给等需求拉动的作用,说明我国的通货膨胀已转向成本推动型通胀.  相似文献   

6.
干霖 《经济问题》2012,(4):32-35
基于协整检验和VAR模型选取1984~2010年的年度数据研究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不会引发货币超发,且一定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刺激作用;货币供应量扩张对通货膨胀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逐步减弱,经济增长也会促使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货币供给水平的影响;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小于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诱发通货膨胀,抑制通货膨胀的最好途径是解决货币供给问题;经济系统中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姚远 《经济与管理》2007,21(2):45-49
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时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中作用关系相反,但都具有回归自然水平趋势,货币供应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另一方面,偏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可能导致经济紧缩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因此应谨慎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以避免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使用1985—2011年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经济增长均会导致通货膨胀,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双向因果关系。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货币供应要大。当通货膨胀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当通货膨胀处于较高水平时,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保持经济平稳高速增长,中国制定了一揽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是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实际货币增长率却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黄笑言 《当代经济》2016,(4):106-108
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考察了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向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均无效;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力度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翀 《当代财经》2012,(10):5-11
在2008-2009年我国发生经济收缩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有力地抵御了经济收缩,但也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2010年的通货膨胀。在2010-2011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收缩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通货膨胀,但没有解决成本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还造成了信贷紧缺和经济收缩的压力。近年宏观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存在力度过大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建立新的宏观货币政策规则,即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和利率水平,使货币供给和利率随着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率的差额,以及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差额进行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国2006年12月~2010年12的月度数据,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短期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效应相反;货币供应并不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无关,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具有负效应,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证实我国存在托宾效应;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作用相反,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增长的弗里德曼假说在我国适用。同时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非中性和内生性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但在少数年份,货币供给也出现不足或超额现象.因此,我国在货币投放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的关系,在继续保持货币供给正常增长的同时,改善货币供应结构,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有效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和扩散,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已远低于潜在增长率;而由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正逐步显现。在外需短期无法恢复、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滞胀的风险在逐步加大。VEC模型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共同决定我国通货膨胀率。当经济景气程度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现阶段应在有效监控经济景气程度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以便提高政策搭配效果,有效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5.
肖威  吴军 《财经科学》2013,(7):1-11
长期的超额货币供给积累了高额货币存量,导致了对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背景下,过快增长的货币供给所增加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一部分沉淀于储蓄状态,并未全数形成有效需求,因而不会在当期引致与之相对应的严重通货膨胀,但会形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实证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显著正向的滞后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沉积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减弱。针对我国目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较高的实际,为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本文提出了在维持经济7%以上增长的同时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的宏观调控指标及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货币扩张、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持续利用扩张性政策或透资性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最终将会把经济带入高通货膨胀和低经济增长的状态 ,即滞胀状态。这是被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所证实的结论。然而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发现 ,在中国经济中消费物价指数和货币指数 (狭义货币指数和广义货币指数 )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 ,这说明从长时段的角度看 ,货币是消费物价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短期看 ,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增基础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一阶段为期一年 ,影响程度是基础货币增长率的 3 2 % ;第二阶段是由新增基础货币所导致的新增广义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一阶段为期两年四个月 ,影响程度是新增广义货币增长率的 2 5 3 %。只要能够持续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 ,那么在中国经济中还存在利用持续的货币扩张政策或透资性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 ,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会大大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两国的经验数据都印证了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推论;第二,货币非中性假说在两国的经验数据中均无法被拒绝;第三,在中国存在货币数量论所描述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的预测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巴基斯坦却不存在;第四,两国若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都必须在长期内降低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定义了货币M1的一个新增长率,以其值作为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中介目标值;定义了货币M1的一个超额增长率,以其负值作为与通货膨胀率相适应的中介目标值;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M1货币增长率的值作为中介目标值。实证表明在中国这样确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值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最终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20.
“九五”以来,河北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从近几年来看,河北经济中仍存在着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双向不足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河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要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下大力量刺激有效需求,优化有效供给,以有效需求刺激供给,以有效供给打开市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河北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这就需要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名牌战略扩大有效需求,调整供给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有效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货币支付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