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高端客户,虽然年龄、行业等背景不同,但是拥有共同的特点: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专业技能与知识技能;他们中的三分之一以上月收入在万元至上;无论是购物还是娱乐,都习惯用招行一卡通或中行长城卡等信用卡刷卡消费;以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2.
核心问题:都说做保险要从缘故法做起,但是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勇气去找熟人,因为我实在张不开口,怕因此而破坏了彼此的友情与亲情,在此想请教一下对缘故法有经验与心得的专家,究竟如何跟熟人谈保险?  相似文献   

3.
如果所有人表现得都一样,凭什么能让客户在众多专业的保险营销员中选择你呢?  相似文献   

4.
在观看足球比赛的时候,我们最着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最遗憾的时候又是什么时候呢?毫无疑问,是已经抢到了球,并已经盘带到了门前,几将出脚的一瞬间。此时,如果被球门队员扑出,或被防守队员拦截或铲除,就意味着这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终,需要再次组织才能获得下一次进攻的机会,显然这也是最遗憾的时候,甚至是终生的遗憾。而这种遗憾我们已经从中国足球身上领略多次,我们的心灵甚至不能再次被其折磨。  相似文献   

5.
初次面谈十分钟;商品解说十分钟;促成时仅用十分钟;签单后十分钟离开;每日记录十分钟;每晚计划十分钟;售后服务十分钟;翻看客户资料十分钟;每日看电视十分钟;每日检讨自己十分钟。  相似文献   

6.
使你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砂石。决定行销面谈成败的往往也是被大家忽略的一些“小”细节。身为保险营销斗士的您,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每天的工作一一不要触及这八个“雷区”。  相似文献   

7.
十面埋伏     
师傅:四月一号他们就到你们公司访问了,或说他们就来给你过生日了?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对寿险营销员看法不佳。除了社会上对寿险营销员的偏见之外,根本原因是许多营销员本身素质较低、展业方式单一,一味地采取死缠乱打,强行推销的方法,所签保单多数是人情单、热情单,没有真正地把寿险理念传递给客户,加之不注重售后服务,签单时紧追不舍,签单后不见踪影,因此引起了客户的反感。如此做法,不但影响了营销员的形象,而且营销队伍中很多人有自悲感,把展业当成压力,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那就是把寿险行销艺术化,让展业过程充满色彩,使营销本身变成快乐营销,让客户轻松接受寿险理念,愉快地签单。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世事变迁,转眼间,我们又匆匆走过了2004年。一年来,我们或喜或忧,或悲或愁,或有收获,或碌碌无为。经历了公关的热面冷脸,体味了销售的寂寞孤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在感性消费时代,寿险产品出现过剩现象,并且日趋同质化。体验营销的方式能塑造一个让消费者悸动或认同的全新体验,当然更能打动客户的心。  相似文献   

11.
注意你的行为细节,因为它能折射出你的性格,影响你的事业。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的,但我们可以时时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这九类最令客户讨厌的业务员“绝缘”。  相似文献   

12.
正是季度末,业务伙伴小香的儿子因为急性肺炎住院了。找医生、叫护士、取药,小香焦虑了几天,直到孩子的病情稳定后,小香才到各个病房转悠,询问其他孩子的病情,和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交流,期间小香总会问:“孩子的医药费能报销吗?若买了保险,我告诉你们怎样去办赔付。”  相似文献   

13.
记得刚加入寿险业时,一位讲师告诉我,寿险营销的真谛在于一个字“闹”,叫做红红火火“闹”营销。当时我对这句话印象颇深,但到底怎么个“闹”法,却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4.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保险界营销员留存率不足20%。业务员离职后,客户的后期服务就易形成真空期,无人提醒、联系,变成了所谓的“孤儿保单”,如此就非常容易造成保单的失效,引发客户终止契约,甚至转向竞争公司投保,以及不断进行投诉等情况出现。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发生并正在大面积地蔓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从事寿险业的外地人,开拓准客户的主要方式是陌生拜访。要通过陌生拜访取得成功,关键是有足够的拜访量。那么,除了足够的拜访量以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也可以帮助我们成功呢?有,那就是高超的陌拜技巧。对此,前辈们已经创造很多优秀的话术及方法,在这里我只是对如何打开陌生客户的话匣子发表一些另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寿险营销是不能没有激励的。一次业务激励方案的成功运作能够大幅度拉升业绩平台,极大鼓舞士气,甚至达到“大鹏一日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惊人效果。但业务竞赛的运作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并不是只要做一个方案,砸点钱,然后万事大吉,保费就能噌噌直上。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客户满意度的内在涵义,并运用有效的策略方法,保险公司为提升客户满意度而倾注的精力和资源,也许只是“打水漂”罢了。  相似文献   

20.
《中外企业文化》2005,(3M):66-67
核心问题:通过几次顺利的接触,客户表现出对保险的认同与需求,但当我最后一次去跟他签单时,客户却很明确地说,我要在今年的下半年才考虑购买保险,我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