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中“民工短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  严玥 《商场现代化》2006,(14):239-240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试从经济学角度对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做出探究和分析,指明民工荒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并结合当代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解决民工短缺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4年以来,我国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区普遍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民工短缺。珠三角地区有近200万劳动力缺口,缺工率约为10%:长三角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那么民工短缺现象究竟何以发生呢?本文从民工与厂商、政府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2003年以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也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民工的大量短缺,特别是一线工人的减少正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问题尽管原因很多,但并不表明我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就业形势出现转机,是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一、相关概念界定1.民工短缺2004年春节以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民工200万人,一些工厂和企业一时招不到合适的民工,特别是具有一定专长的民工。在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出现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民工短缺"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4年9月7日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工资待遇长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得到了深入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民工短缺现象,即“民工荒”现象。文章主要针对“民工荒”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国家,近两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民工短缺现象,企业招工困难,其深刻的背景与农民工群体遭受的就业歧视、工资歧视与非体面劳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国家,近两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民工短缺现象,企业招工困难,其深刻的背景与农民工群体遭受的就业歧视、工资歧视与非体面劳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陶冬 《新财富》2004,(10):24-25
“煤、电、油、运”这些生产要素的匮乏只是经济发展中可以调控的短期瓶颈,相比较而言,民工短缺和诚信危机,对中国经济未来前途的影响可能要大得多。民工短缺关乎中国“世界工厂”的可持续道路,而诚信则是这个世界商业规则的根本。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因诚信问题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6000亿元。正视新瓶颈,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民工荒"现象的社会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频频出现民工相对短缺、企业招工难的民工荒现象.并且,它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企业因民工荒而陷入生存困境.本文从民工荒实质出发,在分析产生民工荒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工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频频出现民工相对短缺、企业招工难的民工荒现象。并且,它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企业因民工荒而陷入生存困境。本文从民工荒实质出发,在分析产生民工荒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工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涂云海 《商业科技》2007,(2X):317-318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文章对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及其原因,着重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泛珠三角区域农村人力资源整合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扬铭 《商业研究》2007,(1):208-2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参与了现代化建设,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泛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广东、福建等地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打破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民工荒”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力资源整合开发策略,对破解“民工荒”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工短缺的原因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广东省东莞、深圳、晋江等地的民工短缺引起的关注是因为长期以来民工一直供过于求,突然短缺了,似乎出人意料。媒体报道说广东民工缺口200万人,缺工率10%,在深圳,月工资低于700元的单位招工难。除广东外,福建泉州、浙江温洲也存在招工难问题。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招工困难,集中在服装,制鞋、电子装配等行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工流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民工的流出流入地及流动范围也具有较强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即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研究了我国民工流的场效应。我国存在五个主要的吸引场,分析了民工流吸引场的特点,剖析了不同区域民工流流动空间差异。通过引力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我国民工流流动符合Harris-Todaro期望收入假设,Schulzt人口流动推拉对称假设和距离衰减假设。由于区位的差异,不同流入地、流出地的民工流影响因素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民工的流出流入地及流动范围也具有较强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即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研究了我国民工流的场效应.我国存在五个主要的吸引场,分析了民工流吸引场的特点,剖析了不同区域民工流流动空间差异.通过引力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我国民工流流动符合Harris-Todaro期望收入假设,Schulzt人口流动推拉对称假设和距离衰减假设.由于区位的差异,不同流入地、流出地的民工流影响因素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致富天地》2002,(11):12-13
在我国的铁路、公路运输中,每年的“春运现象”最引入注目,而令人注目的焦点是“民工潮”。政府各部门为使千万民工能按时回家与亲人团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稳定社会,又方便了广大民工。“民工潮”的出现,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拖欠民工工资现象的广泛存在,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探寻法律保护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更深的是如何探寻治理拖欠民工工资的法治化之路,建立杜绝拖欠民工工资现象发生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律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拖欠民工工资。  相似文献   

18.
张静 《致富时代》2011,(10):17-17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农村劳动力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民工荒”这个词汇,曾经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关于“民工荒”现象的报道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其他省市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是用工制度的一个不合理现象。按理说,出现“民工荒”对民工是好事,说明市场对他们需求增加了,但事情并不让人乐观。过低的工资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让民工也寒心。他们逐渐意识到,城里的那份工作并不可靠,由当初的趋之若鹜变得理性起来,城市里就出现了招不到民工的现象,所谓的“民工荒”。该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工荒”现象进行了解读,这与目前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民工荒"     
《中国海关》2005,(1):23
自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陆续出现民工短缺现象,2005年这种现象将有所加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调查报告表明,民工短缺在局部地区客观存在,普通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女工相对短缺,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缺工尤为严重.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缺工在10%左右.如广东现有的1900多万民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但该地区正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地区,目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福建泉州、莆田两市用工缺口共约10万人.浙江温州等用工较多城市也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蒋波  刘越  吴鸣 《中国商办工业》2008,(10):210-2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但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近几年在我国各大媒体屡屡出现“高级技工短缺”、“顶尖人材明显不足”与“人才浪费”等报道,这些问题看似互相矛盾,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比较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