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长青 《新智慧》2000,(14):44-44
企业所得税核算出现时间性差异时,可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处理方法,如果核算时只要求反映企业的应交税金数额,而对时间性差异给所得税费用所造成的影响不予反映,即可采用应付税款法,这时不会产生递延税款;如果在时间性差异存在时,对所得税的核算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对企业当期应交税金及当期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分别进行反映,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递延税款,应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进行单独核算。  相似文献   

2.
倪侃侃 《新智慧》2006,(10):24-25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暂时陛差异需要被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被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但在几种例外情况下,它们是不需要被确认的。  相似文献   

3.
在所得税会计中,递延税款的计算既复杂又难懂,在教学过程中笔总结出了一套计算递延税款的程序,从而使其计算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4.
崔莹 《新智慧》2006,(3):38-39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债务法又分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逐一分析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基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原因并进行核算;而损益表债务法是从损益表出发,逐一确认收入与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以及该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递延法和债务法都属于所得税会计中对时间性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即纳税影响会计法。在所得税税率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它们的会计处理方法是相同的,但在所得税税率提高或降低时,它们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有区别。由于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存在时间性差异,对于某一个会计年度,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可能不相等,但通过时递延税款的调整,在递延税款发生和转销后的一个周期内,所得税费用之和与应交所得税之和是相等的。该文通过列表并强调表内项目排列顺序,分析了时间性差异发生和转销的过程、区别以及时递延税款、所得税费用的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6.
戴华江 《新智慧》2004,(2B):30-31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选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通过设置“递延税款”账户核算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额。“递延税款”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属于负债类账户,两的主要区别是:“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账户用来核算本期发生的且纳税义务发生在本期的所得税费用,而“递延税款”账户用来核算本期发生的但纳税义务发生在将来(或抵税权益在将来)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应按公允价值入帐。公允价值高于投出非现金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货),暂计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在发生接受捐赠实物资产业务和资产评估增值业务时,应按捐赠实物资产价值和资产评估增值款扣款未来应交的所得税,暂计资本公积准备项目。  相似文献   

8.
裴素平 《新智慧》2004,(4A):46-47
应计利润按公司管理可操纵与否,可分为主观性应计利润和非主观性应计利润。鉴于对非主观性应计利润很难进行管理、调节,上市公司管理一般通过调节主观性应计利润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于税法规定的严格性,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影响应税所得,那么将会产生大量的账面税收差异。因此,递延税款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识别盈余管理。存在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的递延税款项目有较大的波动性,以下分三种情况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解国芳 《新智慧》2004,(8B):44-45
债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采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时,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应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而不是按照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时期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因此,在税率变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会计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关键,明确帐目价值、计税基础以及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准确把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形成原因与内在规律及其准确的计量过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使中国会计准则更加创新趋同于国际会计报表准则,进一步调整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缩小所得税处理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把我国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投资准则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投资准则相比较 ,分析它们的异同 ,以便对我国的投资准则加深理解 ,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顺利地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2.
财政部颁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与投资相关的有3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投资问题的规范在许多地方有不小的变动,这种变化必将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照新旧准则,阐述和分析新准则的重大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规范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6月24日发布了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在2001年1月18日又作了修订,该项准则对规范投资的核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肤浅的意见以供商榷,如关于投资成本的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中对于购买分期付息债券时价款中所含的未到期利息是否应包含在内;长期债券投资的相关费用是应该计入"财务费用"还是应计入"投资收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数额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中关于清算性损益的界定等.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卢丽娟 《新智慧》2002,(3):20-20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准则”)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企业中的投资关系,对于规范我国会计实务操作中的投资业务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其中仍有些具体问题,具体会计处理需待明确。本对以下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方光正 《新智慧》2006,(1):29-29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递延法核算结果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递延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法核算的原理是.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原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  相似文献   

16.
把商誉单独作为资产核算并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是解决企业合并中所付对价与资产价值不对等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但其运用受到严格约束。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应考虑资产组及资产组组合的影响,对资产减值的转回进行了严格限制。对投资的核算则引入了多种计量属性,并主要考虑持有投资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核算和列示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明 《新智慧》2007,(8):24-25
本文通过案例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与《企业会计制度》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种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会计与税法处理规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解读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君 《现代经济》2007,6(8):110-111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市场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开放,多方位、多种类的投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为了规范投资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1998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投资准则,并于1999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非现金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来提升企业利润,为此在投资核算上改变了非现金资产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方法,采用账面价值的计价方法。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原投资准则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为了适应变化,做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应比照新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一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为"新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范围、初始成本的确定及调整以及报表披露内容等事项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余兴 《新智慧》2008,(7):32-33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投资业务处理的不同规定,导致了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或入账价值)与按税法确定的计税成本(即计税基础)存在差异,并影响了当期的应纳税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的规定,除了例外的情形,应当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入账价值与计税成本之间的差异,依据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要求,对投资当期的企业所得进行纳税调整。本文拟对这两个方面的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