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压强战略已经成为华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新时代>2005年1月号在对中国企业跨国梦的探寻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像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却敢投资1亿元研制新技术,在倾其所有之后,任正非竟冒险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30%的资金继续跟进.  相似文献   

2.
书讯     
《中国企业家》2005,(16):120-121
[商道]《华为经营管理智慧》任正非象一个谜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指挥着一个庞大的商业机器在全球攻城掠地。本书从华为的企业文化、人才战略、产品与技术研发、分配机制、市场营销、国际化等方面描述了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智慧,力图为读者总结出华为这只“土狼”多年来的制胜攻略。作者:程东升刘丽丽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定价:35元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05,(5):24-25
<正>4月10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华为科技公司总裁任正非是入选“建设者和巨子”的唯一中国人。神秘低调,淡泊名利 1988年,任正非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建深圳华为, 2000年华为约值100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场GSM设  相似文献   

4.
荐书     
吴建国 《中国企业家》2006,(23):150-150
华为和任正非一直以来的低调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撰写一本描写华为和任正非的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华为是中国最难写的企业,但是,华为也是中国最值得写的企业,因为华为之于中国,在这个时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华为与联想、TCL等企业一道,已经是“中国崛起”在商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读书     
《长三角》2011,(7):86-87
《任正非这个人》 作者:周君藏 中信出版社2011-4 华为是一家十分独特的企业,其分散的股权结构、出众的国际市场业绩以及对自身形象和战略的严密保护,使得华为成为一条罩上了神秘面纱的“中国龙”。这条拥有十万之众的“中国龙”的精神核心——任正非,激起了无数人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王琦 《中国企业家》2005,(11):47-47
华为的海外大员处于比较频繁的轮换中,难以形成一股相对个人化的强势力量“我要号召各位领导从部下中,推荐一些人、放一些人到海外去……”2003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这样说。2003年是华为海外盈利的第一年,海外市场销售额10亿美元,占公司总销售额近1/3。对于把国际化当作度过“华为冬天”惟一途径的任正非,海外市场有着双重意义,贡献利润、培养人才。“2004年,华为总销售额460多亿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额22.8亿美元,占到总收入40%。今年的目标是海  相似文献   

7.
任正非太喜欢李一男了。面对李的突然叛逃,他爱恨交加。其实,正是任正非自己把李“欢送”到反对华为的大道上。为了扶持内部员工出去创业,培养自己的首批核心经销商,任正非支持李一男创办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港湾公司是李依靠从华为得到的1000多万元设备、100余名顶尖的研发和销售人员创办,作为华为“内部创业”的典型出场。港湾创办第一  相似文献   

8.
2003年是任正非酝酿自《华为的冬天》以来最大变革的一年,这一年里第一次有媒体开始谈论“后任正非时代”及任的接班人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伟大企业家的最重要关头到了。  相似文献   

9.
激发员工去开创不同凡响的伟业,既需要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还需要有不同凡响的体制创造。真正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企业,当属任正非领衔的华为。2011年华为以317亿美元的业绩,成为全球通信设备第一供应商。华为凭什么成就了一番伟业?任正非新近写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首次细述了一个做企业证悟者的心曲。悠扬而沁人心肺。  相似文献   

10.
18年前,华为总裁任正非提出“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虽然从追赶到跟随再到超越的过程,超过了10年,但今天的任正非和华为基本算是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10日,当美国《时代周刊》将他列为“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他也是中国内地惟一一位入选的企业家)时,据说任正非特意嘱咐手下不要搞任何形式的宣传。 但刻意的低调瞒不住精明的竞争对手。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所有的老牌国际电信巨头都感受到了华为这家由他一手缔造的中国企业的强大压力——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三世界国家,也不再  相似文献   

12.
华为在2018年初发起“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的公开讨论之后,任正非终于开始对人力资源部“动刀”了。在2018年7月华为总裁办的邮件中,任正非指出:华为现在的人力资源过于权利中心化,容易“指鹿为马”。华为未来的人资体系应包括人力资源体系和干部体系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任正非是中国本土企业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作为华为的"教父",他带领华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步步走向国际顶级企业之林。华为二十多年的奋斗史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研究与借鉴价值,他本人也充满了成功企业家的魅力。本研究提炼了任正非与企业家精神有关的主要性格特征,并梳理了与其性格形成相关的人生经历。在此基础上,他在领导华为时的经营哲学与管理思想便显得有迹可循,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其特征,即以专业化为核心、以活下去为基本、以规范运作和职业管理为辅助和以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愿景。最后,本研究建立了任正非的个性特质与其经营管理思想的关系模型,系统地探讨了二者自身的内在逻辑与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2005年4月,华为科技公司总裁任正非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度全球100名最有影响的人物。《时代》周刊将在最新一期上刊登这一名单。和任正非同时入选的另一位华人是中国演员章子怡。《时代》周刊在评选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人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年半的缠斗,早在你看到这组封面报道两三个月前,思科诉华为侵权这桩近年来知名的跨国官司就已经尘埃落地了。 为什么现在还要去追踪、还原这起诉讼的始末? 《中国企业家》认为,以思科诉华为案为切入点、为横断面,是观察华为——现在这家国际化触角最为广阔、深入的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的巨大蜕变的最好视角。对于一个正在高速运转的物体来说,一点微小的外力都有可能被急剧放大从而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内在结构。2002年末,正是华为“发展中国家市场遍地开花,欧美市场初战告捷”、即将迎来在国际市场大步跨越的时刻,思科之诉就是那“微小的外力”,它是击中华为这样一家中国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还是促使华为的国际化水准成功升级。  相似文献   

16.
华为股权雾中之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为元老们的心理失衡应追溯到2000年。那年华为最年轻有为的“少帅”李一男离开华为自立门户.国外几家赫赫有名的理财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在他们眼里华为这几年的滚动发展速度不亚于当初的微软神话。李一男又是深为任正非所看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任正非  相似文献   

17.
任正非好象注定就是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不时做出惊人之举。时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华为"集体辞职"事件,再一次让任正非和他的华为企业高频率地在各大媒体上曝光。业界人士对华为此番举动莫衷一是的各种评说,更加剧了其典型色彩。华为以10亿资金开路,拉开了"主动辞职",再"竞争上岗"的序幕,到底是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经历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演绎了从一个销售产品到推销方案和服务,从拼价格到树品牌,从非主流到跻身世界主流设备提供商的一个嬗变过程。驶向海洋的华为,在前行中仍然有很多未知的更多,更险、更大的“世界级”险流和风浪的考验。从华为“出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有形的东西是很容易学到的。真正难的是看不见的部分,为什么大部分的中国公司在无技术含量的消费品上也难有作为,原因即在于此。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华为面对的跨国公司不仅是竞争者,更是老师与榜样。他们的营销方法、职业修养、商业道德,都给了我们启发。我们是在竞争中学会了竞争的规则,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赢得竞争。”华为在企业国际化的做法和经验给任正非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19.
陆学彬 《人力资源》2013,(11):20-21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这样定义过企业的成功:像某些日本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丰田,作为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最靠前的日本企业,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仍然屹立不倒,并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霸主.从任正非给出的定义上看,丰田无疑是成功的.那么,我们应该向丰田学习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2日,原华为集团副总裁李一男在“出走”了六年之后重新回到华为,这着实令许多人深感意外。李一男曾是华为“最牛的人”,也是“一脚踢死牛”的主儿。1992年,李一男作为一名实习生出现在华为,当时他还只是华中理工大学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不过这个15岁就从湖南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年轻人,很早就显露出了技术上的天分。从李一男到华为的第一天起,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注意到了这个黑瘦的少年。认准了他的技术天才之后,李一男备受器重。李一男的升迁是火箭式的:两天升任工程师,两个星期升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任中央数据部副总经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