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股东代位诉讼制是由股东代表公司对侵害人提起诉讼的制度,其产生主要是源于保护小股东利益的需要。股东代位诉讼中的原告是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公司股东,被告是任何侵害公司利益而公司无正当理由拒绝或怠于对其行使诉权的侵害人。公司的诉讼地位则应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原告一方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2.
一、预告登记制度的设立原因 预告登记制度作为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被一些国家所采纳原因在于:在房产转让的过程中,债权行为的成立和不动产的转移登记之间常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若在此期间房屋所有权人将房产又移转给善意第三人并履行了登记手续,就会导致物权优先原则的适用,善意第三人成为该房屋所有权人。尽管请求权人可以通过追究原房屋所有权人的违约责任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自己的损失,但其设立债权并取得房屋所有权的目的毕竟还是落空了。房产预告登记制度将物权法理论和债权法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的排他效力,有效地保护房产请求权,最终达到平衡不动产交易中各方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是一个既颇有争议又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务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关于行政诉讼法第三人制度我国立法的规定不多,在行政诉讼法没有出台之前,一直参照民事诉讼法的制度,因此在第三人制度上,仍有很多准用民事诉讼的地方,但两大纠纷解决机制是相互独立的,行政诉讼法不同于其他的法规体系。笔者将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与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做对比,分析行政诉讼第三人和民事诉讼第三人在参诉的目的、时间、参诉方式、权利义务和提高诉讼效率上的共同点与两者之间范围、类型和诉讼地位上的不同,以期能更好的把握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了我国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预告登记是指为了保全以不动产物权的得丧变更为标的之债权请求权而设立的一项登记制度,经由此种登记,债权请求权也获得了公示的效力,从而得以对抗第三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在实务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商品房一物二卖的有效抑制。有了该项制度,可以较好的控制卖房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不当交易行为,更好的保护买房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自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确立以来,诸多学者对其性质、功能、设置的必要性等进行了相应的质疑,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另行起诉诉解决第三人利益保障的问题,没有设置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必要性.笔者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和另行起诉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存在相同(相似)之处和相互区别的独立特征,并对在司法实践中二者竞合是否存在竞合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自建立以来,不论就实践中抑或是理论中,均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在该诉讼中如何认定公司的地位,争议由来已久。对于诉讼中公司地位,有观点认为应当是原告,也有观点认为应当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还有观点认为应当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这些地位认定的分歧,在于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制度构造缺乏深入和仔细的研究,若区分提前股东代表诉讼的不同原因,公司的地位争议问题便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合同法》第26、28条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宗旨出发,可以考虑区分劳动合同的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劳动合同的相对无效制度的价值在于弥补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第28条在适用中的不足,并与《劳动合同法》第27条衔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正当的工资请求权和关涉到其他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劳动合同法上的部分无效、绝对无效、相对无效、无效行为转换等制度规则共同组成劳动合同的效力群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预告登记制度的价值考量1.安全价值预告登记的制度价值即是保全以将来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请求权的登记,以此保障交易安全。2.公平价值预告登记的公示作用,将不动产的真实权利状态公之于众,才使得预告登记之后的不动产交易处于透明状态,使得第三人充分了解真实信息,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交易。3.效益价值办理预告登记需要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或法  相似文献   

9.
黄威 《活力》2012,(12):68-68
一、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之冲突 1.善意取得的含义 善意取得亦称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转让标的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善意取得不限于所有权,其他物权也可以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已成为近代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涉及民法财产权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动的安全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我国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但设立以来备受争议,其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是否构成诉讼制度体系上的混乱?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是否具有设立的必要?在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中原告的适格标准是什么?抑或是这里的第三人涵盖范围到底有多大?笔者认为为了避免造成制度适用的混乱,应以第三人撤销制度代替案外人申请再审程序,原告的适用标准应以是否具有救济的必要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但同时也要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实现法安定性、程序保障及实质正义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对于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的竞合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了各地人社部门和地方法院在处理第三人造成的工伤案件时,理论和实践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于相似的案件,仲裁、审判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案例:陈女士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2011年8月23日10时,陈女士去某公司上班的途中遭遇车祸经医治无效死亡。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司机张某承担主要责任,陈女士承担次要责任。因  相似文献   

12.
邱雨婷 《价值工程》2020,39(2):82-84
股利分配请求权是股权的核心权利之一,保护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对于激发投资积极性、刺激证券市场发展和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但从我国的制度现状和司法现状来看,公司常年不分红等损害中小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情况较为普遍。本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角度,结合英美比较法的规定,对我国股利分配请求权保护制度提出若干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周依苒 《企业研究》2011,(2):121-122
本文将粗浅的对物权请求权的若干基础理论进行议论和分析,如物权请求权的历史渊源、制度价值、性质。  相似文献   

14.
异议股东收买请求权制度发源于美国,我国原公司法中没有相关规定,新公司法新增了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规定。文章对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历史发展、概念、我国引入该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新公司法中的具体规定和不足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物上请求权,又称物权请求权,该制度是大陆法系民法特有的对物权进行保护的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瑞士民法典,对物上请求权有明确的规定,日本民法典虽仅规定了占有之诉制度,但经判例的解释也构筑起了物上请求权制度。我国民法有着明显的大陆法传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即1929-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制订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确立了物上请求权制度。1949年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私人土地所有权不复存在。而这个时期,我国法学界接受了前苏联法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是私有制下的特有现象,在建立土地社  相似文献   

16.
继承回复请求权是指真正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被部分或者全部被无正当权原侵占时,真正继承人可以直接向无本权人或者请求人民法院,确认继承人的继承资格并返还所继承遗产的概括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等相关民事法律对此制度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有规定的地方也有很大不足之处。本文从继承回复请求权的概念、价值、特征和诉讼时效角度分析继承回复请求权的性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规定,旨在为《继承法》的修订过程中提供制度完善的建议,从而更加有效的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继承回复请求权是指真正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被部分或者全部被无正当权原侵占时,真正继承人可以直接向无本权人或者请求人民法院,确认继承人的继承资格并返还所继承遗产的概括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等相关民事法律对此制度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有规定的地方也有很大不足之处。本文从继承回复请求权的概念、价值、特征和诉讼时效角度分析继承回复请求权的性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规定,旨在为《继承法》的修订过程中提供制度完善的建议,从而更加有效的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物权请求权与消灭时效制度能否兼容,在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之所以形不成通说原因还在于物权请求权本身具有的物权属性及消灭时效制度的客体限定于请求权。物权请求权要实现的目的是排除妨害与回复物权的圆满状态,而在物权请求权中一个最重要的请求权便是返还请求权。返还请求权的内容是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他人无权占有时,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的权利。而此时消灭时效制度能否介入,就看消灭时效是以怎样的姿态来应对物权的返还问题。消灭时效指向的是权利的消亡,在保护物权方面,消灭时效的姿态是被动型的,那这个时候物权的追及效力便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物权请求权过了消灭时效,一方获得了胜诉抗辩权,但因物权追及性的存在,另一方则还是会有获得原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裁判请求权越来越被众多国家宪法所承认,其宪法价值和宪法地位日益凸现。我国宪法中虽然有裁判请求权保障性的规定,但尚未明确确认裁判请求权,实践中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文章在分析了裁判请求权的涵义和其与诉权、民事诉讼权利以及审判权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裁判请求权的现状,提出了关于我国保障裁判请求权路径选择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并不完善,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直接关系到第三人法律救济的途径问题,因此围绕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讨论仲裁条款的扩张问题,成为解决仲裁条款对第三人仲裁资格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