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学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红燕 《理论观察》2000,2(2):43-4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仍有其重要作用与意义。国内外在近现代建设与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化还需要儒学,儒学精华也确能促进现代化进程。当然,儒学自身也应现代化,即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藏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选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初步构建,引起了绵延千年的藏族传统价值观的震荡。我国藏族人民从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崭新实践,必须要求藏族价值观实现现代化。对我  相似文献   

3.
群众文化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进步与文明,具有促进经济建设,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新时期推动群众文化发展,必须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着重传统文化传承,多元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现阶段的全面改革,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道德建设趋势。在经济文化全球发展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冲击,如何让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认同感,成为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黎华俊 《魅力中国》2014,(13):33-33
现代化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国策之一,在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提高单位竞争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文化建设是思想建设,容易被虚化,社会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是利用科技文化知识提供服务,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影响很大,本文将结合新时代下的文化建设特点、时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的内容、现状进行分析,对影响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外在因素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怀美娜 《魅力中国》2010,(33):216-2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8.
林森 《魅力中国》2011,(4):220-2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周峰 《魅力中国》2013,(26):207-207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吏的文化大国,中国画的内涵深远,历史悠久,在世界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出众的风采,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建设,我国在教育传统文化上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在现如今的中学教学中,国画学科等传统文化美术教学的情况十分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够高、教学手法偏向单调、传统观念保守性课堂的教学方式等等影响因素,本文以国画教学的重要性中学国画课堂如何利用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在中学的国画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刘永锋 《发展》2013,(11):96-97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信用文化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正视传统道德诚信并予以合理扬弃,是农村信用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信用状况的阐述,明确传统道德诚信在农村信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信用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