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标,并提出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原则,最后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国良 《中外企业家》2009,(16):199-200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是解决城市土地有限的唯一办法。在对成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投入量、城市地理政治区位等等。只有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的影响程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两型社会视角下湖南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湖南省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推动湖南两型社会的建设。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主成份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湖南省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近年来,湖南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结论:通过加大耕地保护、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土地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等措施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SPSS分析的南京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拓展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外在表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法对南京市域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将南京土地集约利用分为4级,第一级:玄武区、白下区、鼓楼区;第二级:秦淮区、建邺区、下关区、雨花台区;第三级: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第四级、栖霞区、溧水县、高淳县;总结了南京土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特点:中心-外围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异结构,探讨了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等四个方面对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了相关优化策略,以更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探寻更优的城市空间架构。  相似文献   

5.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现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倩  宋永发 《价值工程》2009,28(7):140-14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评价对象、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结果的应用,其中评价模型的构建是难点。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常用的几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5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为比较单元,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该3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划分为土地集约利用型、土地适度利用型、土地粗放利用型三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部分资源枯竭城市和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土地利用粗放。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需要加强对土地管理,进一步对土地布局进行优化,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并进一步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集约“和“粗放”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从英语中吸收过来的。英语中“Intensive”可译为”加强的、密集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最早源于地租理论中对农用地的研究,后经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及马尔萨斯的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等理论的演变,逐渐分化独立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大面积浪费和土地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弊病,指出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并就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议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志辉  祝甲山 《城市问题》2002,(6):62-63,24
高效和集约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分析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化的内涵入手 ,重点从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建立了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内涵界定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查阅和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实际状态和考虑地上附着物功能价值的角度,重新界定我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内涵,并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重新分类。利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对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内涵的确定存在偏好于时间维度、缺乏闲置的弹性、脱离其地上附着物的功能价值、类型划分主要根据其土地使用者性质等不足;(2)重新界定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内涵:从土地利用实际状态出发,确定其是否被充分利用。考虑地上附着物功能价值是否被体现;(3)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分为空地、非空地中的部分利用土地与未充分利用土地三类。本文认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分类,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缓解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有限供给矛盾,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走节约集约之路。采用归纳分析、对比分析论证当前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必要性,指出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完善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和提升城市建设用地总体价值的需要,并找出现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主要存在管理未实际履行、规划体系缺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明确目标定位、开展编制工作、完善组织管理、加强专题研究、健全监管机制、建立考核体系等方面来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规划。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帆 《企业经济》2013,(1):151-154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后,提出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改革创新方向,并强调集约用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霍振东 《价值工程》2011,30(25):70-70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扰对非常剧烈,主要表现在城市用地总量及结构失衡的生态恶化。本篇文章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展开讨论,结合南京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释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以及对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土地规划方案落实不到位、土地利用粗放、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建筑容积率低、土地使用政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翠婷 《价值工程》2014,(18):176-177
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当前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为例,在数据调查研究基础上,在ArcGIS和遥感技术支撑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urban activity that distinguishes it from rural and regional activities is the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While the nature of density variations of urban land uses and their associated land rents are well understood, there have been few operational urban models that explicitly address the density variations of land uses. The paper presents a combined land use-transportation model, in which transportation congestion costs on networks of various transportation modes are simultaneously determined with the efficient intensity level of land uses. The procedure uses a nonlinear programming approach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multicommodity flow/input-output model.  相似文献   

18.
A bstract Farmland , which occupies two thirds of America's privately owned territory, provides more than food and fiber. Agricultural uses of land preserve open space, filter and store water, supfwrt wildlife, conserve rural resources, enlarge life style opportunities for an urban society. One instrument for preserving agricultural land from urban developmental pressures is the preferential assessment for real property tax, essentially a two rate tax favoring farming as a land use. Preferential assessment, administered typically at small, nonrollback differentials, has not deterred intensive land use changes. Indeed, it may have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Changes in the tax on land and buildings are recommended as improvements in the preferenti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