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卢津源,《沪港经济》高级顾问,上海飞龙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局执行主席。1980年代初即投身于商海之中,是较早的资本拥有者,且从幼年起就养成了很多生活情趣,商场上素有“儒商”之雅称。很多年前,《沪港经济》就向其约稿,请他谈谈老板的生活,他一再推辞,直至去年9月方提笔撰文,希望抛砖引玉,跟各位读者作一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威廉·奥斯勒是北美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提升者。他在医学教育、职业生活拓展和职业精神塑造方面成就卓然。《生活之道》是他的演讲集,书中每一篇演讲都体现了他在人道观念上秉持的原则,及其醇厚的医学人文精神,今天,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重温其《生活之道》,倍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艾容  史亮 《魅力中国》2010,(7X):25-26
威廉·奥斯勒是北美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提升者。他在医学教育、职业生活拓展和职业精神塑造方面成就卓然。《生活之道》是他的演讲集,书中每一篇演讲都体现了他在人道观念上秉持的原则,及其醇厚的医学人文精神,今天,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重温其《生活之道》,倍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能寻着自己所爱好的事业,做到迷的程度,不但‘好之’,而且‘乐之’,这是何等愉快的事情!"说这句话的愉快的人,是邹韬奋。他是著名新闻记者、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风行海内外,其中《生活》周刊创下了单期近20万份的发行量。时至今日,这一发行量也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5.
《白雪公主》 后传是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是根据格林童话 《白雪公主》的戏仿而作,在文学经典上占有重要地位.戏仿作为写作的一种文体,和后现代大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巴塞尔姆通过对戏仿娴熟的运用,向后现代社会发出质疑,对生活其中的人们给予同情.  相似文献   

6.
《发展》2012,(9):52-53
莫理循全名乔治·厄内特斯·莫理循,1862年生于澳大利亚,清末民初他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著名事件。1894年,他游历中国南方,一年后,他的旅行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在英国出版。正是由于这本书,他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中国记者,1897年到北京,开始了长达16年的记者生涯。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贾平凹,是陕西省丹凤县人。丹凤是秦岭山中有名的贫困县,他在那儿出生、读书,中学毕业后又返乡劳动,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后来他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当编辑、作家,写出《浮躁》、《高老庄》等反映山区生活的长篇,】、说及大量精美的散文,多次...  相似文献   

8.
陈睿宣 《魅力中国》2013,(20):122-122
摘要:曹禺(1910一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一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剧情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因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9.
刘子倩 《发展》2014,(7):42-46
正他是1949年后中国汽车工业创建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是对外经贸系统的领导者,是主管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国务院副总理。现在他早已退休,成为了一个热爱篆刻、音乐、书法和绘画的老人。他应《中国新闻周刊》访问,漫谈了他的退休生活,也回顾了某些往事和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浙江工商》2008,(2):30-31
政治家气质的企业家 在宁波海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忠定的日程表中,每天下班后5点半到6点半的这一个小时,一定是被报纸“锁住”的,他对时政的关注度和敏感性集中在了最受他好评的两份报纸和一档电视节目上,它们分别是《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和中国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这趟“台湾直通车”。用蒋总的话说,“每天一到点,我就会推开一切事情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它们已成了我了解世界的窗口,我的生活也早已少不了它们。”  相似文献   

11.
一分钟经理     
在继《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美国人斯宾塞·约翰逊又在中国书市上推出了他的另一力作《一分钟经理》.一如他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风格一样,他在本书中以新颖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现代企业的人员管理方法:"一分钟管理."即:所谓的"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表扬、一分钟惩戒."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现代医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运用于人员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一日舆一班朋友去看内部资料片,片名叫《绝命女秘书》。散场后,我们议论着刚才电影里那个女秘书"真结棍"。不仅漂亮能干,而且从接近老板,取得老板的信任后成为其得力的助手,最终竟取而代之,用足心计,心狠手辣。有人开玩笑,说有朝一日他若做了老板,他可不敢聘用这样的女秘书,能干是能干,但也厉害得过分,自己随时有被篡位甚至夺命的危险。朋友们笑他不具备做老板的胆识,看当今厮杀如战场的商场之上,男老板、男经理们还都喜欢与女秘书结伙上阵呢。某国营单位厂长,年龄46岁。办公室里有男秘书也有女秘书,但厂长外出谈判,出席一些公关活动时总是带女秘书成行。在日常工作中,秘书对厂长的决策也评说一番,但厂长更容易接受女秘书的建议。某香港公司总经理,年龄38  相似文献   

13.
田之秋 《走向世界》2014,(37):36-39
尊崇传统 浸润儒风 走进画展,可以看出孔维克先生为此所做的精心准备。展览共展出近年来他的代表性人物画作品百余幅,以表现孔子及儒家思想题材的作品为主。综观展览,可以大体悉知孔维克先生的绘画理念和心路历程,其所包含的主题性创作,如《公车上书》;孔子题材系列创作,如《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乡土题材系列创作,如《故乡小调》;古典人物系列题材作,如《四美图——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蝉》:生活写生创作系列作品,如《云南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扎莫》等五大板块,以及直面生活、表现生活、歌颂生活的速写、写生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对生活之美的挖掘,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韩东:我和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接触韩东的作品,是读他的诗歌。在90年代以后,韩东仿佛把精力放在了小说写作上。《我的柏拉图》、《树杈间的月亮》、《扎根》的出版让诗人韩东成为了为人熟知的小说家。第一部长篇小说《扎根》获得了由南方日报集团下属的两家报纸主办的“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的“2003年度小说家奖”。2005年,韩东捧出的是新长篇小说《我和你》。在出版《扎根》前,韩东希望有人30万买他的作品版权,这样他不用出版作品。他还说过,希望自己能中个大奖之类,以便有一个安逸的衣食无忧的环境从事写作。到现在韩东还没有得过什么大奖,还得靠手里的那只笔写作谋…  相似文献   

15.
一井上靖是日本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也是中国古代史和文化交流史研究家、日中友好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发表了许多才华横溢、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而写得最多、最成功的是他的历史小说,其中尤以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那些作品最为出色。1949年井上靖发表了处女作《猎枪》、《斗牛》,标志着其小说创作生涯的开始。《斗牛》发表后不久,他便写出了第(?)物展时,  相似文献   

16.
一这是全国几千名作家艺术家用爱心构筑而成的一个书屋。1996年开始,曾以《山道弯弯》、《风雨山中路》、《美仙湾》、《桥》等中、长篇小说驰名全国文坛的湖南省文联主席谭谈,到湘中娄底挂职深入生活,再次扑人这块曾哺育过他文学创作的热土;1997年,谭谈和他的两位作家朋友走访了湖南省21个县的一百多个贫困村。两年的农村基层生活,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里的贫困山区之行,给谭谈心灵一种巨大的震颤:山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助,更需要文化上的扶助!春节假日里,紊绕于谭谈心头的仍是文化扶贫的事。他的脑海里,总是晃动着贫困山区那…  相似文献   

17.
据黄霖先生的考证,《金瓶梅》作屠隆出生于浙江鄞县(宁波)。周靖作先生还说,屠隆“三十五岁前生活在家乡,游历江浙”,并在万历四年在杭州乡试中举(《(金瓶梅)作对我说》)。因此,屠隆曾先后在杭州居住过,故对杭州的宋元话本小说以及杭州的风土人情、方言俗语都非常熟悉、精通;再加上他创作的《金瓶梅》还是承袭了在杭州宋元话本小说基础上成书的《水浒传》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陶伟军 《南方经济》2002,(11):77-77
尹世杰教授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就重视研究消费中的文化问题 ,提出了“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重要命题。随后 ,他又在《光明日报》、《财贸经济》、《经济科学》等一系列报刊上撰文开始探索消费文化的作用、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最近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消费文化学》 ,全面反映了他把消费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系统研究的新成果。这部新学科的开拓之作具有以下特色 :一、新学科体系完整 ,主题突出我国近年来研究消费中各种具体文化的成果较多 ,但从总体上研究消费文化、把消费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系统研究的还很少见。而尹…  相似文献   

19.
老孙离开我们五年了!他的去世,使我的心灵顿感空虚和怅惘!他是我四十多年的老战友、好朋友,我和他无论在学术上、生活上、思想上可以无所不谈,往来比较密切,彼此有较深的了解。他“走”了,我少了一个可以切磋、可以互相“倾吐”的朋友,我怎么能不顿感空虚和伤感呢! 我和孙孺认识于1945年12月,当时我在广州办广州《晨报》(党领导下用普通面目出现的大型日报),因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抓人,党组织调我和梁若尘同志到香港工作,我分配到《华商报》当采  相似文献   

20.
《发展》2008,(10):159-159
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在乡间,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