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马勇  付莉 《金融研究》2020,482(8):1-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田英  郭荣 《北方金融》2020,(1):79-84
近年来,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管理调控框架和强监管背景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随着银行业务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持续加深,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成为银行乃至地区金融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六稳”背景下,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新时期“稳金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乌海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例,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与呈现的新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金融会计》2022,(1):3-6
<正>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货币政策如何在“稳”字上下功夫?明年将推出哪些有利于市场主体的金融政策?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就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5.
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不仅有助于引导市场形成稳定预期,而且对于提高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促进经济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公司债券发行定价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21年我国沪深交易所交易的公司债券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了政策连续性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连续性水平上升能够通过“稳预期”“稳业绩”和“稳杠杆”机制显著降低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且该效应在经济下行期、金融压力上升期及债券违约事件爆发后尤为明显。相较于财政政策连续性而言,货币政策连续性上升更有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且政策连续性上升有助于提高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规模,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本文的研究对于统筹逆周期调控和跨周期调节,坚持政策连续性进而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与金融业的关联日渐紧密,金融化泡沫化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内部良性循环。随着“345”规则、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等监管政策落地,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调控基调不变情况下,一些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逐步暴露和蔓延,引起社会各界对引发次生金融风险的担忧,房地产去金融化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房地产金融化的表现、采取的应对措施角度出发,对房地产去金融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立足“三稳目标”,提出全面强化对内部经营融资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房企有息债务信息公开机制、督导金融机构把控房地产融资关口、强化房产金融关联监管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佳 《中国金融》2023,(3):70-71
<正>房地产业在支持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支持地方财政收入、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一年多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并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拖累,在此背景下,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稳地产政策。对此,笔者认为,应抓住稳房价预期这一稳地产政策的“牛鼻子”,以更好实现稳地产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重庆市金融系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响应实体经济金融需求,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强化调控“稳总量、降成本”。2022年,受疫情影响,重庆市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相似文献   

9.
2020年以来,在金融支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中,金融政策的灵活性、精准性和直达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既反映了政策工具深化逆周期调节并适时创新运用方式的现实成效,也是对前期金融各项改革成果的成功检验。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助推产业和消费升级成为金融工作的主线,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金融系统的首责。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指导下,我国的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均保持在预期的合理水平内。保理行业作为微观经济中的一个窗口,2020年的发展仍然是机会与危机并存。2019年的保理业务:顺势发展2019年,保理业务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产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经济政策,努力承担其历史赋予的担当,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一直受到各国政策当局的更替使用,“谁主谁次”的争论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宏观政策主导下的经济波动大相径庭,尤其对于金融摩擦日益明显、金融制度逐步改革的我国而言,选择合适的宏观主导政策,对推进经济增长、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堆积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包含金融因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DSGE模型,从宏观政策调控效果的“量”和“质”两方面,对金融加速器环境下的两种宏观政策效果进行比较,以甄选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研究显示,在“量”的层面上,整体上,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的结果表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平分秋色;在“质”的层面上,福利损失结果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质量更高。因此,综合宏观政策调控效果的“量”和“质”考虑,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的调控效果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需平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三者间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在两部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异质性抵押约束,探讨货币政策如何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进而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本文模拟结果显示:(1)降低利率和强化国企抵押约束可促进稳增长与稳杠杆。推动国企贷款利率趋于市场水平并降低非国企贷款成本,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将增进其政策效果;(2)2008-2016年宏观杠杆率上升主要与国企抵押约束过松有关,2017年后利率对宏观杠杆率的调控增强;(3)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货币政策盯住宏观杠杆率,并根据政策目标和经济背景适时调整利率与杠杆率的内生关系,能够优化货币政策效果。对于降低利率和强化国企抵押约束的政策组合,根据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同向调整利率水平有利于经济稳步增长和宏观杠杆率趋稳。  相似文献   

13.
论金融宏观调控传导动力机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亦春阙水深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动力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在既定调控目标下的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载体传导给金融宏观调控客体,并使后者在利益机制的约束下对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  相似文献   

14.
当前经济下行使货币政策面临实现“稳增长”和避免“脱实向虚”的两难困境,流动性总量扩张和结构失衡是根本所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央行必须在适度控制流动性规模的前提下,以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为重心,切实强化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在政策选择上,应借鉴国际流动性监管的改革和实践,在加大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同时,选择更多的定向操作工具;而创设宏观流动性管理指标,增强流动性管理的权威性和清晰度,亦将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梳理中央、天津市财税金融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对财税金融政策的落地效果,企业经营业态、用工调整情况及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总结特点和问题。根据企业及金融机构反馈的信息,对后疫情时代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财税金融政策,为稳企业保就业精准发力,提出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勇 《金融研究》2019,474(12):18-37
本文从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等“底层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双支柱”调控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现实基础、实践经验和未来完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和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复杂化,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传统旨在维护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有效实现金融稳定,根据“丁伯根法则”和政策比较优势原理,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纳入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分别致力于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既符合客观现实的调控需要,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的“双支柱”调控实践来看,要进一步形成稳定可靠的政策规则和成熟的操作框架,未来还需重点解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就县域金融机构如何支持稳企纾困,总结做法提出建议。共分三个部分:一、镇赉县金融支持稳企纾困的具体做法;二、县域金融支持稳企纾困应注意的问题;三、完善县域金融支持稳企纾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肖龙沧 《中国金融》2022,(12):26-28
<正>打通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切实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营造良好金融环境面对当前疫情和外部冲击带来的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把金融支持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充分发力、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协同发力,聚焦政策落实过程中面临的贷款承载能力不足、惧贷惜贷情绪上升等梗阻,  相似文献   

19.
当前,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121文件”开始,国家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文件,金融政策参与房地产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金融政策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主要宏观变量,与房地产市场微观运行机制间在政策目标、传导机制和作用效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之处。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双重目标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高杠杆特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状态依存的局部投影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正常时期与高杠杆时期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不同。正常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宽松货币政策冲击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扩张并保证宏观杠杆率稳定,从而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在高杠杆时期,宽松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效果显著弱于正常时期,而且还会推高宏观杠杆率,从而也难以实现“稳杠杆”目标。原因在于,高杠杆下更多的负债主体因偿债压力陷入“借新还旧”状态中,阻塞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降低了政策调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