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科  郝大明 《新经济》2009,(4):40-44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措施效果初现,投资增长好于预期,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用电量降幅逐步趋缓,工业生产快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下滑速度减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国内周期性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双重;中击并未结束,我国经济仍延续2008年4季度的下滑走势。2005—2007年高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存货和工业产能过剩,还需要2—3年才能消化完毕,在此期间,经济仍将维持低迷。  相似文献   

2.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0.7%,投资增长8.5%,消费增长10.4%,出口增长39.1%。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1-2月份工业实现利润提高了1.8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提高了7.7倍。 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这是200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最重要特点。一季度GDP为1817亿元,增长8.1%,比去年第四季度快1.3个百分点。工业增长10.7%,增幅比去年四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4.
5.
《发展研究》2012,(9):40-44
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出增速逐季放缓、物价涨幅回落、结构有序调整的态势,工业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调控面临双重压力、民间借贷不规范等问题较突出。展望三季度,在稳增长效应逐步显现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相似文献   

6.
7.
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2009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3月份PMI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达到52.4%.这是自2008年10月份以来,经历了连续5个月50%以下低位运行以后,PMI首次回升到50%以上.从分项指数来看,有继续保持普遍回升态势.同上月相比,11个分项指数中,除产成品库存指数有所下降以外,其余指数均保持上升,且升幅多在3个百分点以上.自2008年12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连续四个月回升,目前已有PMI、新订单、生产、采购量四项指数回升到50%以上,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9.
2009年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大变革的重要年份,全球经济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国际金融领域趋于稳定;在通缩、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下,导致世界各国经济刺激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退出或进行新的货币政策调整难以决断;贸易保护主义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新的障碍;与此同时,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也在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继续升温,GDP增幅达1997年以来季度最高水平,工业投资和产出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口高速增长及外资加快流入的作用下,出现了强劲上扬的态势;民间投资在一些地区开始有明显的启动趋势;一些新的消费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二季度,世界经济再度放缓,尤其是后危机时期实现强劲增长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也普遍步入经济下行区间,给世界经济增添了更难驱散的厚重阴霾。当前,美国经济表现为:消费疲弱下的无就业增长;欧洲经济表现为:主权债务危机升级和制度性风险循环下的衰退;日本经济表现为:灾后重建刺激下的温和回暖;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表现为:外需不振内需不足下的增速放缓。权威机构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期。为此,各国不得不对经济进行调整,将世界经济引入深度调整阶段,但是从调整的方式和内容来看,仍未把握住关键。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促进实体经济和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目前世界经济中最优的政策选择。2012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收支总体状况良好,符合2012年"稳中求进"的政策总基调。而在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调整的阶段,我国财政的应对之策是把握两个关键:结构调整和需求拉动。  相似文献   

12.
孟宪江 《经济月刊》2010,(4):106-106
2010年,西藏拉萨地区的藏族同胞度过了一个光明、安定、祥和的春节和藏历新年,拉萨结束了缺电的历史。 2010年1月9日11点30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援建的藏中电网过渡应急电源首批4台机组投产暨移交生产仪式在拉萨市举行,标志着应急电源工程超额提前完成投产计划,每天可发电60万千瓦时以上,有力地缓解了拉萨地区冬季严重缺电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当代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进行述评,认为:(1)当代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不仅推动了产业经济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还为我们充分了解中观和宏观经济联系的各种渠道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观点;(2)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有趣的结论,为我们认识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验;(3)当代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仍然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是世界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的深度转型期,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启动了宽松货币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扰动,也给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是结构性矛盾的凸显期,切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计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模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力度等指标,对内蒙古1985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的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第二产业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影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文章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理论假设,基于2000-2016年中国240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比较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在对多个空间权重矩阵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静态空间自相关随机效应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其他模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性,地理邻近地区增长方式会积极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此效应在东、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明显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东、中部地区所受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的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出前降后升的增长态势。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以新能源、低排放、可持续为显著特征的绿色经济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量。实体经济的恢复并未带来就业的有效增长,无就业增长既为全球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也给世界各国政府带来了棘手的社会问题。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绿色经济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有可能以此为基础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国经济于下半年伊始率先进入了复苏轨道,呈现出下列特点:宏观经济呈加速增长态势,总体复苏形势良好、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重点倾斜民生领域,房地产投资已现过热;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相关政策的激励效果突出;全年进出口总额下降,但总体形势逐步好转;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市场信贷急剧膨胀,外汇储备水平再创新高;工业生产企稳回升,企业利润恢复增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我国财政部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全面推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目标,大力推动财政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新形势,我们提出并构建了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和公共财政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大量外资与我国充足劳动力的完美结合,使得我国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区1990—2009年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得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5个代表性省市在经济增长贡献度方面,起初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而技术进步的波动性却很大,之后技术进步水平逐步趋于稳定,并基本维持在对经济增长贡献70%左右的水平。充分说明在这5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采用全局超效率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 ger指数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矩估计方法,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增长主要源于前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均衡,产业结构高级化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前者与绿色经济效率呈负向关系,后者则与绿色经济效率呈正向关系。此外,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亦对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了经济增长;(2)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现阶段环境规制促进了经济增长;(3)加入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规制强度的交互项后发现,环境规制可以有效减小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分析得出,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要避免出现快速"去工业化"的现象,经济发展依然要依托制造业的坚实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