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莉  熊须远 《金卡工程》2009,13(11):23-24
用尽当地救济原则(exhaustion of local remedies),又称用尽国内救济原则,是国际法的一项古老而又重要的原则。根据TRIPS协议,成员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争端适用、WTO《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所确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所以,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TRIPS协议中的适用问题实质是DSU是否承认“用尽”规则在WTO争端解决机制(DSB)中的适用。由于TRIPS协议包含了保护私人当事人的法律义务,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应当在这些领域中适用。  相似文献   

2.
叶良平 《金卡工程》2010,14(4):31-32
国家要致力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深度审视国家赔偿问题,不建立完善合理的归责原则,国家赔偿就是一个象征性的空壳,不利于规制国家权利运行和公民权利保障;不建立专门有效的赔偿义务机关,即使确认了公民的赔偿权利也不利于该权利的实现;不完善赔偿范围就会导致公民的许多权利在侵害的情况下得不到国家赔偿的救济,即使有救济其救济的力度也远远不够,极大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李彦龙 《金卡工程》2010,14(11):39-40
民事执行救济是纠正执行过程中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保护执行当事人和案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执行救济的规定不够全面,不论是申请执行救济的主体方面还是执行救济实施过程的程序、结果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之处,没有起到保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的任务,并且从根本上损害了我国法律的权威。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增设程序上的执行异议制度以及完善现有的实体上的异议之诉制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这也是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王晓涵 《金卡工程》2010,14(1):87-87
我国《国家赔偿法》是1994年5月颁布、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该法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我国人权保护的新开始。但由于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起步较晚,随着社会的发展,赔偿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和谐社会的需求。因此,2008年10月我国提出国家赔偿法的修正案草案,以此填补法律空白,对依法治国和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慧婷 《金卡工程》2008,12(9):52-52
救济制度是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关于价格听证制度的研究多数是探讨完善听证程序本身,而少有关注救济制度的文章.目前我国价格听证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救济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软弱无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制定统一的价格听证规则规范,并将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将价格听证的救济有效纳入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经常出现食品安全事故问题,并且造成严重后果引发强烈社会轰动,而事件的处理结果往往以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告终.本文结合食品安全事故的严重危害性,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救济制度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食品安全补偿基金机制对良好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希望有关补偿问题从源头上加以监管制止,在做好预防食品安全工作同时完善现有的的救济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孙铭璐 《中国外资》2010,(20):201-201
近年来,我国经常出现食品安全事故问题,并且造成严重后果引发强烈社会轰动,而事件的处理结果往往以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告终。本文结合食品安全事故的严重危害性,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救济制度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食品安全补偿基金机制对良好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希望有关补偿问题从源头上加以监管制止,在做好预防食品安全工作同时完善现有的的救济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徐长嵩 《金卡工程》2009,13(4):163-163
目前我国现在存在的诸多弱势群体已经逐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及其重要的不稳定因素,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如何解决有很多的办法,但是构建一个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何从执政角度实现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郭婵 《金卡工程》2009,13(6):163-163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既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迫切任务,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试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工生存的现状,并结合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找出切实解决我国农民工问题的措施,激励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是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类型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中对其均有规定,我国2007年《民事诉讼法》将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作为修改的重点,其增设了对程序事项的救济,但仍有诸多不够详尽、完善之处。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实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民事执行救济落实得不到位。为此,本文在探讨了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现行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制度的现状和不足之后,提出我国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制度的完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张楠 《金卡工程》2010,14(8):44-45
审前羁押是一项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由于可能涉及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基本人权的情况,各国在法律上都对于羁押进行严格的规定,我国于1998年签署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也专门对其进行了规定。本文从对公约对于审前羁押制度规定的解读入手,透视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折射出我国关于审前羁押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王萍 《金卡工程》2010,14(1):111-111
行政诉讼类型化在国外发展的比较成熟,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制度设计。不同的国家在确定诉讼类型时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但都是以行政诉讼的基本学理分类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目的是要实现保护公民权利、维护法律秩序。该制度的建立不能根本解决我国行政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宜过高估计该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府采购的救济机制是供应商与采购主体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发生争议而寻求合法解决的机制,主要包括供应商的质疑、投诉、诉讼。任何制度的实施都难以避免争议,建立完善而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对于维护政府采购制度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从比较国内外政府采购救济机制入手,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救济机制作  相似文献   

14.
宪法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尽管自其制定时就被国家赋予了最高权威,但却不能被运用到一般司法程序中以解决违宪问题,也使得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功能成为空谈。鉴于此,宪法司法化成为当今各国宪法制度的一种共同选择。我国也正致力于宪法司法化的改革,但由于各种阻碍因素一直不见成效。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在我国建立权力机关的违宪审查和一般法院的宪法诉讼相结合的模式是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爿;鼍度,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既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事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农村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朱凌宇 《金卡工程》2009,13(5):64-64
公民权利及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宪法的核心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保障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是法治社会的根本目标;国家权力则是构建法治社会最强有力的后盾。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监督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基本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同时,国家权力的制约,是宪法的重要功能。保障人民监督权和制约国家权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两大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唐艳 《金卡工程》2010,14(2):45-46
由于公力救济难以实现对权利的垄断保护,私力救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大量存在,对于解决纠纷有着其特有的优势。私力救济在刑事领域的具体表现,集中为刑事和解制度,该制度在我国应当于多大的范围内被引入,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海兰 《中国保险》2007,(10):36-38
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随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可见中央政府对此问题的关注已非比寻常。据2006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民生问题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解决民生最好的途径是给人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提高社会福利待遇,给居民以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障。民生问题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解决民生最好的途径是给人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提高社会福利待遇。给居民以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障,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国家的国力要强大周力的经济基础就是财政收入也就是税收的收入。  相似文献   

20.
姜露滋 《金卡工程》2010,14(8):59-60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和城市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弃传统的农活涌入城市打工,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却暴露了国家对农民工权利保护的缺乏。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建立在国家关注民生的社会保障基础之上,而作为新生阶层同时也是弱势而庞大群体的农民工,理应得到国家的重视。本文将从宪法的视角探讨农民工的权利保障,分析当下市民化的农民工的现状,试着从根本上完善宪法对农民工权利的认识理念、文本规定和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