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综合防灾意识测评——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防灾意识的减灾效应是城市减灾的基础,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公众综合防灾意识水平的测算是评价、衡量公众参与救灾、减灾程度与能力的基础。基于系统观念,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估公民防灾意识水平指标体系,针对上海市民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抽样结果显示:上海市民综合防灾意识水平一般;对于城市灾害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居住区灾害危险性认识一般,应对突发灾害时,应急避难逃生能力较低;不同特征人群综合防灾意识水平存在差异,且空间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2.
《乡镇论坛》2010,(14):28-29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我国8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农村,提高农村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将陆续刊登一批在社区减灾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农村减灾示范社区以及农村社区减灾避灾知识,以期达到推广社区减灾经验、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目的,进而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命线系统在发生灾害后很容易遭到破坏, 严重的可导致城市生活瘫痪,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生命线系统的防灾减灾是城市综合防灾中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生命线系统的震害教训和减灾救灾措施中,初步概括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岳杰 《数据》2013,(10):24-25
“遇到地震我该怎么办”、“雷击、电击怎么急救”、“驾车涉水,如何应急”……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您是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救常识和技能?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未雨绸缪是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对于北京这样人口规模庞大的城市,更需要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为准确掌握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了解市民对政府相关工作的期许,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3,(15):278-279
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没年都因灾害造成巨大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受灾威胁越来越严重。然而,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抗灾物资储备不足,人们对防灾意识不强,抗灾依赖政府。所以,以社区为单位提高居民抗灾防灾意识,改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法律,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20周年,为了纪念这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本刊特发表“综合防灾减灾”一组文章,并在封面刊出重建后的唐山市中心广场的相片。 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地震使24万人丧失了生命,16人重伤,3000多人截瘫,4000多孩子成为孤儿。这样的教训应该深刻记取。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社会中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更为严峻且尤为重要.老龄化社会对社区防灾减灾提出挑战,表现为老年人群比例上升、老式房屋的安全隐患、应急演练多流于形式以及缺乏灾后心理问题疏导等方面.国外社区防灾减灾在软硬件配置、灾情预警与评估、信息化动态监控灾害、灾后社会参与重建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因此借鉴国外社区防灾减灾模式,我国社区应该在弱势人群灾害风险摸底与防范、灾害地图绘制与信息化建设、防灾减灾宣传与筹备、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等方面提高灾害治理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淑杰  高玉民 《价值工程》2014,(34):105-106
为进一步防御山洪灾害,减少灾害损失,隆化县开展了以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为建设内容的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文章分析了项目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农业部应急管理办公室倡议“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在部系统干部职工中开展“四个一”参与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体验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单位和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共创美好、安全、  相似文献   

10.
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点为偏远农村,在农村防灾减灾的气象任务尤为艰巨。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两方面的工作,应从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预测危害灾害的体系的建立、气象危害评估的检测、危害的应急反应的响应体系等方面入手,采取符合实际的对策,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江西是全国雷击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雷电灾害防御是全省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文章从南昌市气象局观测站原防雷工程及存在的问题的实际出发,进行全面规划、综合防治,设计了该防雷方案,可以为其他气象台站防雷减灾工程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2.
张纯  张洋  吕斌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119-126
中国唐山震后重建的案例,显示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中动员和举国支援下,迅速进行震后重建的社会主义国家经验。灾后援助,特别是重建是中国政府抵抗自然灾害最重视的环节,也是通常在灾害发生之后采取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唐山地震三十后,从城市规划视角对震后唐山恢复进行再审视,对传统的防灾减灾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为当代中国城市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发生在1976年的7.8级唐山大地震,震前完全没有任何防灾准备措施,造成了24万人死亡的巨大损失。震后虽然面临着数据和资料缺失的困境,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指挥下,地方党、政、军等力量的全面介入并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灾后紧急响应措施。唐山震后规划虽然确定了"易地建设、分散发展"的重建规划思路,然而在迅速安置的要求下,后续建设还是不免落入原地重建的方式。在住房恢复方面,采取了"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模式,然而盲目提高建筑标准造成了时间和财力浪费,也引发了重建进度的拖延。在公共住房供给滞后的同时,大规模简易住房的兴建也给未来城市发展埋下了二次改造的隐患。唐山震后恢复的积极作用在于,为中国建筑防灾法规的完善和广泛推行提供了契机,也为八、九十年代制订和修编抗震标准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然而,这种"举倾国之力,助一城之建"的一腔热情进行城市物质空间重建与重置的带有特定时期的特点,当代中国城市防灾减灾更应从长远视角出发,促进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是全国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省份,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为应对台风灾害,相应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则显得刻不容缓。防灾减灾体系不仅能增加广东省抵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减少台风的破坏力。同时,防灾减灾投资还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广东经济发展,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企业世界》2007,(12):31
从举行的城市减灾和灾害应急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为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统筹做好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避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西是全国雷击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雷电灾害防御是全省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对于加强中小学校防雷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南昌市第三十中学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的实际出发,进行全面规划,综合防治,设计了该防雷方案,可以为其它地区中小学校防雷减灾工程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张掖历史灾害数据和GIS系统,根据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导致灾害产生的因子、孕育灾害发生的环境、承灾体及防灾减灾的能力,确立了张掖地区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区分区,为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西是全国雷击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雷电灾害防御是全省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本文从江西日报社新办公大楼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的实际出发,进行全面规划,综合防治,设计了该防雷方案,可以为其它地区建筑大楼防雷减灾工程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晓燕  王红娜 《价值工程》2012,31(35):82-83
自古以来灾害对村镇建筑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村镇防灾减灾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并且亟待解决。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建筑防灾减灾相对薄弱的情况,分析了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致灾因素,提出改善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气象灾害对黑龙江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失,所以对黑龙江城镇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作出有效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提高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黑龙江省城镇气象灾害特点作出分析的基础上,从宣传机制、信息预报机制、部门合作机制、气象预报机制以及资金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城镇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灾害严重不仅局限在自然灾害上,矿难、燃气爆炸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也是居高不下。我国的灾害具有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人财损失严重等特点,基于我国的国情及以上这些特征,土木工程作为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重要学科,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防灾减灾是全球关注的任务,而我国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将着重分析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强调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