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洋 《经济学》2007,6(3):781-800
1994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存差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针对当前国内学者对金融机构“存差”概念的不同认识,本文旨在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合理的分析视角。研究表明:金融机构存差的机构口径差异是导致国内学者出现模糊认识的关键。本文从信贷管理体制历史沿草的角度对不同时期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的含义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区域金融的视角下对存差扩大的不同理解。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的扩大与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余额持续的高于贷款余额,存差现象日益严重。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存差的出现是一件好事,传递了银行业稳健经营的信号;有人则忧心忡忡,认为这是银行放贷能力减弱的信号。  相似文献   

3.
“存差”误解和贷款增长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近几年,金融机构“存差”明显扩大。一些人认为,大量存差是“银行资金积压症”的表现,进而将“存差”当成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突出瓶颈。我们认为,银行“存差”出现,是金融机构贷款外资产增加的必然结果;“存差”增多并非资金闲置,不应用“存差”去考察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目前要进一步增加贷款,需要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一、存贷款差额的演变和变化特点(一)存贷款差额的定义存贷差额或称信贷差额,是在我国1979—1983年信贷资金管理制度中作为控制银行机构贷款的指标提出的。存款大于贷款是存差,贷款大于存款是贷差(上…  相似文献   

4.
存差的张量     
金言 《资本市场》1999,(10):12-16
近年来,在我国金融界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银行的存差不断扩大。一种意见认为银行存差就是银行资金的大量闲置,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是金融机构资产形式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是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积极的变化。这两种不同意见的存在表明对所谓的存差的看法已经影响到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5.
1994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存差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针对当前国内学者对金融机构"存差"概念的不同认识,本文旨在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合理的分析视角。研究表明:金融机构存差的机构口径差异是导致国内学者出现模糊认识的关键。本文从信贷管理体制历史沿革的角度对不同时期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的含义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区域金融的视角下对存差扩大的不同理解。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的扩大与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何爱云  刘道荣 《经济师》2000,(8):174-175
近年来 ,银行出现了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 ,专业术语称为银行存差的现象 ,并且这种存差还呈进一步扩大之势。这一经济现象的产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众说纷纭 ,评价各异。本文以四川省大竹县为例 ,具体论证银行存差产生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以期说明银行存差是一种正常而必然的经济现象。大竹县 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GDP) 38.13亿元 ,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表 1可以看出 ,1993年以前大竹县银行贷款余额均大于存款余额 ,1993年末开始出现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 ,之后存差数额一路攀升 ,到 1999年末存差数达到 12 .6 8亿元 ,占…  相似文献   

7.
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不仅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表现在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存差不断扩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入;要通过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预期等对策,调整流动性在结构上的失衡。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机理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凸现.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在对流动性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2001-2007午的月度数据,对流动性过剩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对银行存差增长率都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外汇储备和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加成为促进银行存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而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与银行存差增长率存在着负向的相关关系,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缩小银行存差.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应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存款激励与贷款约束 --四万亿存差生成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存贷款差额是在我国1979—1983年信贷资全管理制度中作为控制银行机构贷款的指标提出的。自从1995以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大大超过了各项贷款的数量,现在巳达四万多亿元。我国学大多从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政策性贷款的剥离以及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存差。本试图从商业银行在存款激励和贷款约束下的行为选择角度探析“存差”的制度成因。  相似文献   

10.
《资本市场》2002,(2):15-17
<正> 我国金融业资产品种比较单一,长期以存款和贷款为主,一般占800%以上。但近几年来却出现一种新现象:一方面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继续成为金融业主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贷款增长相对缓慢,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例不断下降,存差(即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反之为贷差)不断扩大,1994年以前全国为贷差3000多亿元,现在存差近3万亿元。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存差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1998年贷差327.61亿元,2001年9月未存差1221.5亿元。若不包括政策性银行存差则达2798.2亿元。为深入了解三省存差形成原因,研究存差资金去向,提出合理使用存差资金的政策建议,近期我们组织武行分行辖内赣、鄂、湘三省赣州、十堰、襄樊、株洲四个中心支行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