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笔者从曲阜一泉友处征得一枚南宋"淳熙元宝"背穿下"正"字折二钱(见图).是钱品相很好,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者为钱监名,背正字者较罕见.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年,自柒至十六.另尚有一种隶书小平钱甚名贵.又有各种大小铁钱,除记年外兼记监记地,品种繁多,版式复杂.  相似文献   

2.
1985年,江苏省高邮市在拓宽大运河工程中,出土了大批古代铁钱,其中绝大部分是南宋铁钱.在这批铁钱中,发现一枚面文篆书旋读"乾道元宝",背文真书上"春"下"拾"的折二铁钱(图1),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因为我国古代钱币背铸数字纪年,是从南宋淳熙7年开始的,在此之前的乾道时期,钱背尚未铸数字纪年.  相似文献   

3.
乾封泉宝铁钱为五代十国时楚马殷铸币.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马殷采纳谋臣高郁的建议,就地取材,仿唐高宗乾封年号钱,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古泉汇考>引<楚史·湖南故事>:"马殷置铁冶,铸大钱,可六寸围,重非铢两,用九文为贯,文日乾封泉宝."又据<十国纪年·楚史>:"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铜钱.高郁请铸钱,文日乾封泉宝,以一当十."现存世的乾封铁钱有大小版式多种,背字文有"天"、"策"、"无策"、"天府"等.  相似文献   

4.
五铢钱在全国各地都有出土,汉立国初期,高祖所铸荚钱和文帝铸四铢钱,质量都很低劣.文帝允许私铸,诸王达官豪商大量铸钱牟利,因此货币大小不一,轻重不同,严重影响了社会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武帝颁行三铢钱,禁止民间私铸,规定"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元狩五年(公元前115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但是盗铸之风不减,"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天下氐无恙皆铸金矣".武帝又改行赤仄钱,仍然不能稳定币制.  相似文献   

5.
明朝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二百七十六年间共铸有十种年号钱(对建文、洪熙、正德等年号是否铸钱问题,钱界仍在探索中).这十种年号钱中最少见的是穆宗朱载重所铸的"隆庆通宝",而最常见的是崇祯、洪武、永乐、万历钱.十种年号钱中质量最上乘者笔者以为当属万历,只有万历钱才真正称得上"金背、火漆、镟边".  相似文献   

6.
泰昌,明光宗朱常洛年号.由于其在位时间较短,仅月余而亡,故未及铸钱.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泰昌通宝"钱,是天启熹宗为其补铸的.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十二月,南京监督铸钱主事荆之琦上奏曰:泰昌年号已广播天下,故而应铸泰昌钱,次年天启准奏.在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壬戌,颁泰昌钱式,补铸"泰昌通宝"一年.  相似文献   

7.
天福元宝,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十一月诏京邺都诸道州府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仍以大福元宝为文,一任取便酌量轻重铸造,天福四年诏先令公私铸钱,近多铅锡相兼,缺薄小弱,范式参差,轻重不一,文字昏味.大型者应为官铸,铸工尚可.当时铜价甚高,铸钱无利可图,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器皿,所以天福钱少而稀难得,尤以缩示"天福元宝"(见图)钱更为稀见.孙仲汇先生在他的<古钱币图解>一书中标为二下存世量不超过10枚,是钱小又薄,文字清晰,背平夷,应属私铸,由于实物难得,所以诸谱很少录图,今拓呈供泉友鉴赏.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下半年六期<钱币研究>拜读之后,有如下质疑异议与感想,现提出共探讨. (一)第十期"广东新会市出土宋钱精选"一文,作者判定该窖藏属元兵追剿至新会时,南宋流亡王朝覆灭前,匆忙人埋之"国库"钱或"各路勤王"钱.但该文称窖藏品下限为"正隆元宝"(1158年)(实应为"乾道元宝"),而乾道元宝始铸于1165年,离南宋灭亡1279年尚隔一百多年之久,为何窖藏品中竟无"淳熙"直到"咸淳"诸多年号之南宋钱币入藏,足见该论点实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据《故宫清钱谱》记载:“仁宗嘉庆元年,行嘉庆通宝钱。按乾隆六十年高宗归政,是年户部奏准,乾隆、嘉庆年号钱各半分铸,各直省卫藏照此一律办理。嘉庆元年太上皇帝谕,改为乾隆二成、嘉庆八成。六年,户部奏准全铸嘉庆钱。”可知嘉庆通宝年号钱为嘉庆元年(1796年)始铸。是钱采用顺治四式背满文钱钱式,钱面汉文“嘉庆通宝”楷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纪局。  相似文献   

10.
2002年第10期<西安金融·钱币研究>上刊登一篇<唐钱重大发现:乾元通宝>,文章认为"乾元通宝者必是铸于代宗令乾元大小钱一当一用之后",而且还强调,"这枚乾元通宝,无论其是当时官铸或民间私铸,作为孤品,其文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实际上,乾元通宝钱不是我国唐代钱币,而是越南(安南)仿中国铸钱,国内众多越南古钱币爱好者大都清楚这一点,而且这种钱币在我国时有发现,目前亦不仅一枚.  相似文献   

11.
明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席卷全国,流动作战于各地.天下大乱,明朝处于亡国的前夜.查<豫变纪略>及清康熙年间编著的<许州志>等史料可知,崇祯十四年十二月七日(1642年),李自成军克禹州.十二日占据许州(许昌旧称),十五日破鄢陵.李自成将禹州改为均平府.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永昌元年(1644年)铸"永昌通宝".尽管有些史料记载说李自成铸钱并未成功,但传世确有小平,折五二种.  相似文献   

12.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乾元重宝"铸行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当时"安史之乱"已波及到中原地区,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称燕帝,年号应天,四月改为顺天,进兵河南,取洛阳.由于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方造乾元重宝钱.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为新铸,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所谓于人不扰,从古有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货币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早在唐人郑虔<会粹>一书中已有记载:"欧阳询初进蜡样之日,文德皇后掐一甲迹,故开元通宝钱上有掐文."<唐会要><通篮考异>也说:"为铸钱进蜡样."郑虔<会粹>成书之时距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不足百年,当有可信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王军  喻战勇 《西部金融》2003,(12):61-62
乾封泉宝铸于乾封元年(666年)夏四月,高宗李治登泰山"封禅"之后,以"乾封"年号铸钱,钱文环读,与开元通宝钱同时并用,乾封泉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8个月后,即乾封二年(667年)正月,李治下诏:"高祖拨乱反正,爰创轨模.太宗立极承天,无所改作.今废旧造新,恐乖先旨.其开元通宝、宜依旧施行,为万代之法,乾封新铸钱之钱,令同储纳,更不须铸."  相似文献   

16.
集古钱者对会昌开元都很熟知,虽然存世量很多,但还是有新品种不时出现.有23个背文,除昌字外其余均是州名.铸於唐武宗会昌五年.<新唐书·食货志四>:"武宗废浮屠法,永平监官李郁请以铜像、钟、磬、炉及铎皆归巡院,许诸道观察使皆得置钱坊.淮南节度使李绅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钱,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翌年三月宣宗即位,尽黜会昌之政,退钱还佛,新钱以字可辩,复铸为像."  相似文献   

17.
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开始铸造汉文至大通宝小平钱与蒙文(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钱.<元史>卷184<王都中传>记载当时山东、河东、辽阳、江淮、四川均设泉货监铸钱,故今发现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8.
在1999年末,江苏省宜兴市郊出土一批南北朝时期铸的钱币--"太清丰乐".据<简明钱币辞典>157页:"太清丰乐是南北朝时期铸钱.一说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公元547-549年)铸,一说为西凉张天锡称太清时铸.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安徽钱币>第三期报道高阳桥下出土未成形的开元钱佐证桥下铸钱遗址;2006年11月7日因县城拓宽公路在桥的附近出土两块七连体的开元通宝钱,均为梅花形.  相似文献   

20.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