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海滨 《活力》2011,(2):105-105
就中国的国情来说,文化产业和政治、经济一体化,同时反映服务于政治与经济.甚至强化政治与经济。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就我国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主要是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业等:  相似文献   

2.
张丹 《活力》2010,(14):192-192
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不但有利于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化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及不足。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地认识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是当前我们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张爱荣 《活力》2010,(14):29-29
近几年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正在逐步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优势,促进城乡发展。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成为牡丹江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文化资源的城市,毫无疑问应该是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以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品位,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牡丹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建设从哪儿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落地,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文化漫谈”的方式,在企业文化栏目里与您交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个难题。  相似文献   

5.
创新,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丢掉旧的,创造新的,或者说.是在旧的基础上,再经过提炼,经过升华.创造出远远超过旧的更好的一种物质或一种文化。这种创新.会给经济文化带来发展.给国家带来昌盛,给人民带来幸福。正是有了这种创新.我们国家才能从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走上宽广无边的康庄大道.我们的民族才能从一个“东亚病夫”转而成为东方巨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创造的价值在一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不断渗透到其他产品中去。我国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如果能够把握机遇,中国将有望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获得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轩玲 《乡镇论坛》2014,(12):11-11
要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老百姓没有不拍手欢迎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下乡”活动都能让老百姓拍手叫好。像有些“草台班子”打着“文化下乡”的旗号,演出一些低俗节目。还有一些文化单位下乡带着经济、场次指标,为了挣钱.也演一些低俗节目以招揽生意.老百姓看了就会摇头。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一种误导。如此变了味的文化下乡活动不如不来.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宗旨就在于推动传媒行业更加面向市场,以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造出更多更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提升传媒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传媒行业总体实力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档案是文化事业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民营企业文化存储的主要形式。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者应当敏锐地认识到.新的经济形态赋予民营企业档案更加重要的职能,怎样才能在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创新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更能促进中国人的文化觉醒,符合年轻一代的喜好,使传统文化传播焕发新的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能拓宽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频率.同时能带火相关文创产品,提升文创产品的经济学价值,完善文化生态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近来.企业文化这个词不怎么频繁露面了,这也许是件好事。毕竟企业文化不是“话”.说说就行了。不过,当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所创造的文化的竞争。2000年6月、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及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深深浅浅话海尔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是海”,海是无限的。海尔拥有职工1 8000余人、产品从白色家电到黑色家电,从厨房用具到药品共26大门类、7000余个品种。在海尔每一天半.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 海尔还是一本书。是一部创业…  相似文献   

12.
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新的增长点。中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和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美国、英国和日本既是经济强国,也是文化消费大国,其文化消费增长经验对扩大中国文化消费有重要借鉴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和稳定消费预期是扩大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需要从提高居民收入、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改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增加闲暇时间、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等方面来促进中国文化消费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制度源于西方。而现代西方的文化体系很大一部分源于基督教,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西方从基督教内在的文化理念到外化企业制度的形成是一条线。而中国企业目前所接受的“现代企业制度”来源于西方。但中国文化的源头却与基督教大相径庭。几千年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分散,很难统一在一起。这就给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也容易进入误区。从2001年开始,中国重新掀起一股企业文化热.大凡有些实力的企业都提出要搞企业文化建设。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形.  相似文献   

14.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生态整合,向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新的挑战。我国现代管理的意义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与经济生态整合的管理制度和体制,造就高素质的现代管理者,营造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翟峰 《国土经济》2005,(9S):24-28
“居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居住生活方式的整体,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又包括知识、精神的软件,是人类在居住范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我国在居住文化方面发生了传承文脉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的飞跃。这种新的飞跃便成为了“新居住文化”理念产生的动力和基础。反过来,“新居住文化”理念的形成.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所谓“居住改变中国”就是这种反作用的高度提炼。因此,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居住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6.
刘燕 《乡镇论坛》2014,(3):46-46
目前.一些景区,为了接人脉、接地气,使景区与文化雅俗共赏,出新招、布奇招。如普救寺景区每年组织百对新人结婚庆典:岳阳楼景区开展背一遍《岳阳楼记》,就能免费登楼览湖活动等.在一些景区“门票经济”步步攀升.游客望而却步时.景区此举不见得能惠及多少游客.但值得游客流连忘返.提高了人气指数.提升了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7.
浅谈现代产品开发的方向广西农业大学黄大明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产品开发的显著特点,一是科学技术迅速进步,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加速了产品的陈旧老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失命周期呈现普遍缩短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中国原有的低成本产品优势逐渐丧失,需要企业实现新的产品升级,加大产品文化附加值的生产.但是由于社会对产品的文化价值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产品的文化属性显示度不够.基于此,从消费者的心理购买因素出发,探索产品的潜在文化价值影响力,依据当前消费者对商品购买认知的程度和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以及民族自尊心之间相互联系,在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上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某件产品的评价高低与其对产品的认知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民族自尊心对产品购买的决定没有显著联系.因此不论企业大小,都应该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培养,才能推动其市场消费,带动生产与流通.  相似文献   

19.
《东方企业家》2007,(7):80-81
如果你的产品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那么,中国电影、美术、艺术、音乐的推广都可以为你所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以来,酒类产品风靡一时,酒文化的概念大行其道,众多酒类产品企业都挖空心思寻找文化的根源和立足点。一件文物,一处古迹,一个传说,甚至一句诗词都成了酒类企业文化营销的至宝。这是因为酒类营销表面上看是一种用产品传递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深层则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和达到心理满足的过程。酒类产品的文化营销,实际上是一种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营销方式,是在营销活动中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文化需求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