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所谓“新经济”的利弊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而今,大多数经济学家已有共识:自1995年起,美国的生产率确实出现了强劲增长,而主要原因正是在信息技术(IT)上的大规模投资。然而,对于欧洲和日本,经济学界的共识恰恰相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由于某种原因,这两个经济体并没有出现计算机推动的生产率增长。事实上,上世  相似文献   

2.
中国信息化的大背景 根据政府97年以来每半年对互联网用户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六个月翻一番.到目前为止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2650万,占全球互联网用户8%.而美国互联网用户则占40%,欧洲占35%.但是,到200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达到1亿,移动电话达到2.5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亿,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拥有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电话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张亚勤 《商界》2009,(4):96-96
过去30年来,IT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引擎。比如,正是在IT技术的帮助下,以亚马逊、淘宝为代表的B2C、C2C交易模式才得以同传统的销售模式并存,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金融、制造、能源、交通等各个行业,离开IT的支持,其未来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IT技术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加速经济增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中国的GDP增长速率首次出现破8现象,也是近20年来首次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资源消耗过高、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滋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各方面阻碍着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近年来学者开始从制度层面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究竟中国政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我们必须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从2017年起,就世界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经济依然会延续"三低、三失衡、三分化"的发展特征,但也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着重表现为旧动能、旧观念的弱化以及新力量、新规则的诞生。而中国经济依然是调控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坚持贯彻落实"十三五"计划和"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积极把握国际经济新动态,着力推动经济的变革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标,促进世界经济向着蓬勃态势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广东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保持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寄望于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在这关键时期,提出全面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建立广东价格指数发布平台,将有助于广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高广东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阶段,以创新驱动行业的发展战略与新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引领行业进步的第一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需要明确经济发展方式,以充分发挥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作用为目标,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提供的支持,完成创新驱动机制的建立,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之一。有鉴于此,本文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论述经济方式转变的背景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创新驱动机制的实现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不含价值判断的,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含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因此,前者更适宜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而后者更符合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从生态文明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出发,仅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从农业文明社会到工业文明社会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发展模式要转变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模式上来,有三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发展观要从以物为本回归到以人为本,幸福观要从异化的物质欲回归到快乐欲本身,技术上既要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要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理解,从“无法明白”,到“初步适应”,再到“离不开”的思维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曾明确指出,要想建设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交通设备。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成为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当前,也面临许多问题与难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困扰,束缚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提供理论性参考文案。  相似文献   

10.
田野 《市场周刊》2020,(16):0045-004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张,相应的不断推动企业改革,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和支柱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了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充分发挥其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去承担国有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在进行深化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影响了改革进程,因此,就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去制订更加有效的措施,使国有企业的改革更加符合市场的发展需要,使国有企业更加有效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逐渐呈现新常态,主要以高失业率、低增长率为特征。但近年来,世界经济走向发生偏移,赋予了世界经济新常态全新意义,而我国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谋求稳步发展,务必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内容,认识到引领新常态、构建新格局的重要性,大胆革新,寻求突破,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方面展开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9)
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国内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到了结构调整的中速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增长目标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调整到了更加合理的范围,国内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作为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增长方式还是产业结构,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对当前城市经济的了解,只有正确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保证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商》2016,(3)
目前,我国经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在这种新的常态经济下,城市经济是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经济中,不管是增长形势还是产业增长的结构都需要面临一定的挑战。基于对现在城市经济的了解,所以只有正确对新常态经济的分析理解,才能制定相关的决策,才能是保障城市经济增长的保障,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巨大背景之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逐渐步入关键期,且紧紧围绕着"中国梦"伟大愿景,并将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战略措施及内容放置在核心地位,不得偏离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纲领内容。本文指明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国企改革所需承担的具体社会职责,从而有效改善国有企业的法人与董事会结构,使其与经济市场相适应,创新职业经理人制度,培养出更加杰出且全方位发展的员工,为国企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计算机逐渐实现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并且随着网上支付的产生和发展,互联网经济实现了有效的发展,作为创新性的互联网保险,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有效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保险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促使其在新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有效提升其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技术发展引领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在要素依赖、基础设施、企业经济活动、产业生态系统、产城人相互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一)云网端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传统经济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机场、港口。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呈温和复苏态势,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但"十二五"期间,次贷危机引发的"慢性炎症"仍将不时发作,世界经济形势将呈现"一少三多"新变化,需要我们在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时深入研究把握。一是需求增长少,经济扩张速度较为缓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庞大有毒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债务沉重,主要经济体失  相似文献   

18.
应对气候变化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政治性议题。在减排和低碳的呼声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并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既是我国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海关在2000年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提出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坚持“依法行政,为国把关”的海关工作方针,坚持从严治关和综合治理,全力支持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哈尔滨海关将采取以下15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商》2012,(7):1-1
提要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争取;一味求进,大局难稳;只稳不进,机遇错失。稳是为更好地进,进是为长远的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