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对旅游业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完善的旅游法律制度可以使旅游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分析了我国旅游业立法模式的困惑,介绍了日本旅游业立法的模式,提出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借鉴日本旅游业立法的模式,构建我国的旅游法体系:制定旅游基本法;修改旅游单行法规;在相关的法律中加入与旅游业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基于公民权利实现与保障的旅游法构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对旅游产业性质认识的突破和跨越,意味着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在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但遗憾的是,直至今日我国还没有旅游基本法,这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为此,笔者就我国旅游立法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旅游法立法必要性尘埃落定改革开放30余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矛盾问题也日益显现。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  相似文献   

4.
《旅游学刊》2011,(7):43-43
5月26日至27日,旅游法起草组在北京召开旅游法立法研讨会,就国内外旅游立法现状及趋势、旅游业监管体制、旅游者权利义务、旅游规划和旅游民事关系特殊性等相关情况和旅游立法的重点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5.
旅游立法的作用曾在很长时间里被定位于为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启动大规模市场经济立法的背景下,时逢旅游业地位上升被一些地方政府列为支柱性产业,人们更有理由对旅游立法充满期待,仿佛立法是现成的一个工具,顺手便能立,立之则能用。于是,人们在旅游业发展中碰到问题、遇上困难,抬手便把板子打在立法上,归咎于缺少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6.
彭慧玲 《旅游学刊》2011,26(3):10-1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仅是海南经济特区争创全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体制新优势的重要探索,更是我国旅游业全面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笔者认为,即将出台的旅游法应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废除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相适应的法规,适时出台相应的决定、法规,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立法,更好地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熊文钊  吴旸 《旅游学刊》2012,27(12):3-5
旅游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同时,因为缺少专门法律的规范,旅游市场的矛盾也曰趋尖锐.世界上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旅游法律.旅游法曾列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立法计划,但由于当时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且当时我国法治发展相对缓慢,导致旅游法草案未能提请审议.八届全国人大以来,社会上要求制定旅游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后,于2009年12月牵头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23个部门和有关专家成立旅游法起草组.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很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把旅游监督管理看作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些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在国家层面的旅游立法过程中借鉴和进一步完善。一、强化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体制 在欧洲许多国家,市场化管理高度成熟,基本上不存在政府、民间机构、企业之间的相互矛盾,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旅游开发和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中,"跟风"和"趋同"现象较为普遍,经常造成同类景点激烈竞争,同型模式相互打架,扰乱了中国旅游发展的良好秩序。说到旅游业发展融合问题,有学者曾构造出一个复杂的模式,而这种貌似无所不包的万能模式,  相似文献   

10.
晋中的旅游近几年越来越火爆。特别是去冬今春的“社火节”把晋中的旅游业推向了新高潮。几千名外国朋友在晋中过春节连称“OK”,成万的北京人说“在城里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晋中景区周围的老百姓则说:“是旅游使我们致富了。”晋中市旅游业发展形成高潮,起于1998年,每年国内游客和国际  相似文献   

11.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1,16(2):27-30
在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产业(旅游社,饭店,景点,交通)中,旅游社是与旅游产业渊源关系最深,也是最久远的,这从现代旅行社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现代旅游业的产生这一点即可清楚看出,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历程,到今天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时,作为旅游业“龙头”环节的中国旅游社业依然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中,旅游社业也成为旅游业行中所受管制较多,所遭遑病也较多的领域,这其间自然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不管怎样,中国即将加入WTO,我国旅游业最先遭受冲击的将是旅游行社业,我们的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应该如何应对?提及这一点,笔者自然想到了上海春秋国际旅游社总经理王正华早在1998年化名为“煜炜”,发一在《旅游学刊》1998年第2期上的一篇文章-《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旅游社业》。作者未雨绸缪,今天人们所想到的入世将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迎接入世挑战,早在该文中全面涉及,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但这样想,而且还在他的春秋国旅中加以实践,如今,春秋已悄然织就了自己的全国网络,建立了自己的批发-零售垂直分工体系,就业各结构和组织形式来说,春秋国旅已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可以说较充分具备了与“浪”共舞的资格,还不仅如此,不久前,在春秋旅游社步入了第20个年头,刚刚进入新世纪之时,春秋人召开了一次“新世纪春秋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部分关注春秋发展的专家学者与春秋大家庭的骨干们共同研讨春秋未来发展大计,探寻如何实现第二次创业,记者闻此评然心动,国为旅游企业如开战略研计会的还为数极少,旅游社企业中这可能还是第一家,它所折射出的意韵颇为深长,20年,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来说不算长,但也决不算短,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应该说,不想做大做久的企业不是好企业,带着浓厚兴越与诸多问题,记者专门对王正华总经理进行了一次访谈。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的立法困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到学刊编辑部的约稿,看到此次笔谈题目,不由感触良多.改革开放30年了,旅游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难以缺少的重要内容,旅游业红红火火的发展,有目共睹.产业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规范.所以,30年来,对旅游法的盼望和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未停歇.可如今,千呼万唤之后,旅游法踪影仍无.而且,出台的实际可能性不是越来越大,相反似乎越来越小.所以,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旅游业的发展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旅游业遭遇到不小的立法困局.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西非许多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宣告独立。为振兴国家经济,这些国家先后走上发展旅游业的道路。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期可称为西非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初创阶段,它们在开发旅游业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注意、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西非国家在发展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王旭科 《旅游学刊》2007,22(12):6-7
旅游业的基础条件是资源禀赋、区位因素、现实市场力和社会经济状况,我国国情复杂,不同区域这些条件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区域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寻找与确立自身的立足点和发力点。我们既反对所有区域都盲目高歌猛进,也反对有些区域因为资源、市场或经济原因导致对旅游业的轻视。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除了可从经济贡献力、收入和产业枢纽性角度定位为主导、支柱、龙头产业等以外,区域旅游业还应该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的脉络与规律,即产业地位相殊,发展态势相异,功能有所区别,产生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15.
论坛撷英     
论坛撷英外汇体制改革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旅游调研》今年第2期发表杜一力的文章《外汇体制改革带给旅游业什么》,作者认为外汇体制的改革从根本和长远说,将促进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将使旅游业的运行更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国际旅游者在中国境内因为货币和价格产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市场也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同时在宣扬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整洁干净和良好的环境秩序,这样才能使城市品味更高,旅游市场更宽广,赢得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否则,将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7.
8月27日,《旅游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旅游业界欢欣鼓舞.笔者从事旅游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自然也对旅游法的正式出台满怀期待. 旅游法在起草之初,社会各界在该法的定位上曾经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它应当是旅游产业促进法,也有人认为它应当是旅游合同法,还有人认为它应当是旅游行政管理法.笔者以为,这30多年我国旅游发展和腾飞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一部促进和保障我国旅游和旅游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的"宪法",是我国旅游领域的"根本法".细读草案,笔者欣喜地发现,该部草案确实体现了立法的这种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旅游合同立法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葛宇菁 《旅游学刊》2001,16(1):74-76
新《合同法》的颁布 ,确立了合同法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由于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 ,这一原则的确立使旅游业经营者的经营风险随之增加。这就使旅游合同立法变得极为迫切。本文阐述了旅游合同立法的迫切性 ,探讨了旅游合同的界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合同安全保障的方式、以及立法形式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一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它是表现人类本性和促进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我国真正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发展的势头很猛,作为一种产业有其潜在的生命力。中国的旅游业如何发展,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以为全方位地大力提高文化品位是一个关键问题。下面,我以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的实践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并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
旅游院校应注重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曹芙蓉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同时又是很脆弱的行业,它对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甚至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都会使它受到影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脆弱性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