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传才 《旅游学刊》2011,26(4):48-55
谁是旅游合同的当事人?这是摆在法院面前的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文章从旅游合同纠纷的实际案例出发,试图解决作为复杂问题的旅游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认定难题。尽管赞同法院裁决时否定单位的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做法,但不接受其裁决理由,并提出了两种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现行法制,否定单位具有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正当性;另一种是面向未来,通过完善立法,承认单位是旅游合同当事人,但赋予作为受益人的旅游者直接请求权。前者适用我国《合同法》有关间接代理的条款,认定单位不是当事人,只是旅游者的代理人;后者建议完善《合同法》有关利他合同的规定,立法确认旅游者作为受益人得就其损害向旅行社提出违约赔偿。  相似文献   

2.
旅游合同的非物质性和人身关联性,决定了确立旅游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为实现个别化正义,不乏在旅游纠纷中予以创造性突破而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这些案件的裁判结果虽符合旅游合同目的和公平正义原则,但却存在实质合理性与形式非法性的困境.需克服现有理论障碍,通过现有法律扩大解释承认旅游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明确其法律要件,依据可预见性规则和最低限度规则限定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胡玉浪 《旅游学刊》2011,26(7):66-70
旅游以时间为要素,没有时间就没有旅游。对于可归责于旅游经营者之事由而造成的时间浪费,旅游者有权要求损害赔偿。时间浪费损害赔偿属于非财产损害赔偿的一种独立形式。时间浪费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需要具备旅游挫败或者遭受严重的损害、旅游者已经浪费了时间、旅游者因旅游时间的徒过而受到损害等构成要件。旅游活动时间浪费请求权是一种债权请求权,这一请求权可以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一并适用。  相似文献   

4.
牛立夫 《旅游学刊》2006,21(8):85-89
旅游合同是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混合合同.针对旅游纠纷中的精神损害问题,适用传统的侵权责任解决已经面临一系列不足.鉴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主要国家的立法和判例都已经承认了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也应当对此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5.
王晓瑜 《旅游时代》2011,(12):62-63
要想行游天下不挨刀,就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年一度的十一黄金周就要来临了,消费者要擦亮你的双眼,行游天下都不怕。1.旅游合同违约纠纷居高不下旅游涉及到很多方面,吃、住、行、购物、娱乐等在这个产业链上都有投入。具体来说,涉及到旅游合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一点。一般消费者和旅游公司签订合同,都是对吃、住、交通以及购物的次数、安排的时间、娱乐项目、旅游景点都有安排。但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组织方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旅游合同瑕疵担保责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龚滔 《旅游学刊》2005,20(4):18-20
瑕疵担保责任是指违反瑕疵担保义务所承担的民事责任,它是买卖合同中的一项法定责任。由于旅游合同是有偿合同,根据公平原则,也应该建立瑕疵担保责任。同时旅游合同还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者的利益,我国很需要建立旅游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对于如何建立,可以借鉴德国和中国台湾的一些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关于旅游合同性质,国内多有争论.其中,新近出台的<旅行社条例>与旅游合同性质争论之间的相关性亦值得探讨.日本民法学说及裁判实践中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日本通说认为包价旅游合同的性质为委托或准委托,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说和裁判实践放弃了旅游合同的性质争论,转而采取了更为务实的做法.合同性质认定的作用在包价旅游合同领域的作用逐渐降低.通过解释具体的合同条款或标准合同条款来推导出具体的行为义务,成为旅游合同领域的重要手法.我国<合同法>适用中的合同性质决定亦可以借鉴该手法.  相似文献   

8.
朱晶晶 《旅游学刊》2014,(7):96-105
《旅游法》中的旅游合同解除制度,须结合《合同法》上的解除制度进行体系性解释。旅游合同的一般法定解除权应包括《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旅游法》第67条的"不可避免事件",存在解释的空间。《旅游法》虽未明确旅游者的任意解除权,但无论是从合同性质路径还是合同具体内容导出合同义务路径,《旅游法》第65条都应被解释为旅游者任意解除权的依据。而旅游经营者的法定解除权,应秉持立法宗旨及旅游特性,对传染病、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社会公德、违法活动等用语进行限定解释。在旅游合同解除效果上,应考虑到未履行部分费用、返程费用、履行利益及时间浪费赔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签订的旅游合同数量不断增加,旅游纠纷问题也不断增多。现阶段,我国在旅游法律方面的立法程度较差,法院在解决旅游合同纠纷时也会遇到无法可依的情况。完善旅游行业的相关立法工作,逐渐成为我国法律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旅游合同的相关理念、旅游合同的基本法律性质,分析旅游经营者在执行旅游合同过程中需要担负的民事责任,讨论旅游经营者在执行旅游合同中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汪传才 “做大饼”还是“做小饼”? 孟凡哲 中国首部旅游法应定位为“硬法” 樊志勇 进一步完善旅游监督管理 王立争 应建立违反旅游合同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杨晓红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立法探讨 彭慧玲 旅游法应体现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旅游时代》2013,(7):7-14
(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第四条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利用公  相似文献   

12.
熊文钊  吴旸 《旅游学刊》2012,27(12):3-5
旅游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同时,因为缺少专门法律的规范,旅游市场的矛盾也曰趋尖锐.世界上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旅游法律.旅游法曾列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立法计划,但由于当时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且当时我国法治发展相对缓慢,导致旅游法草案未能提请审议.八届全国人大以来,社会上要求制定旅游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后,于2009年12月牵头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23个部门和有关专家成立旅游法起草组.  相似文献   

13.
债权相对性原则在债法领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提出是对传统民法理论的重大挑战,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旅游合同纠纷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立法予以明确规制。文章基于旅游合同视角,从国内外立法对旅游合同内涵及外延界定入手,分析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理论基础及立法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合同履行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违约案例分析研判,从4个方面探讨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论证债权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事权利,具有不可侵性,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最后,对在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进行旅游立法展望,提出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可以尝试协调理论上的债权相对性与不可侵性,明确侵害债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以及将旅游合同中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纳入正在制定的"旅游基本法"范畴,使其作为侵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14.
郑晶 《旅游学刊》2011,26(4):43-47
只有明确了旅游合同的立法体例、立法目的和制度设计框架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在立法上确立旅游合同制度。现有的研究对旅游合同的概念、性质以及归责原则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可以推导出下列结论:在不同的立法体例下,对旅游合同会有不同的概念阐释;旅行社的责任应当是立法的重点,在《合同法》严格责任的制度框架下,应当在旅游合同的归责原则方面作出过错责任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一、传统的旅游概念与旅游业 尽管早在1936年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就开始了对"旅游者"的界定,但时至今日,从世界旅游组织到各国专家学者对旅游者概念的界定从未停步.虽然不同学者界定旅游者的视角不尽相同,但是在旅游者出行目的方面,占主流地位的无疑是"休闲派",即认为游客出游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和增长见识,从根本上属于个人消费行为.对于外出处理机构事务、参加会议、展览会、大型活动等方面的商务旅行者是否可以列入"旅游者"的行列,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旅游法立法,学界一直有大、小旅游法之争,可形象称作做大饼还是做小饼。主张做大饼的学者宣称,旅游法要调整纵横向旅游法律关系。纵向旅游关系事关国家对旅游业的管理,需要旅游法综合、全面和统一的规范,包括旅游  相似文献   

17.
覃福晓 《旅游学刊》2011,26(2):11-12
与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划《旅游法草案》的时候相比,当前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二是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拟议中的旅游法,  相似文献   

18.
文彤  苏晓波 《旅游学刊》2017,(10):39-46
借助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理论,文章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旅游小企业为案例对象,围绕"经济活动嵌入于社会关系"的逻辑思路,揭示了作为非经济因素的"关系-制度"对旅游小企业经营的影响约束.研究发现,地方嵌入中的旅游小企业一方面通过深层次的关系性嵌入将其强关系资本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借助结构性嵌入实现对外经济合作,互惠互利的弱关系促成了更稳定、更具规模的经营业绩.同时,旅游小企业也受到地方社会网络中关系因素的限制,企业主会借助经济利益的分享割让来兼顾其他成员的利益,并通过积累信任将彼此关系固化为经济制度,这种牺牲经济效率而维护关系平等的行为不但表现出地方嵌入中旅游小企业的社会理性,而且反映出经济制度中关系因素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制度是关系凝固化的结果,关系则是制度追求的目标"成为地方嵌入中旅游小企业"关系-制度"框架的内在逻辑与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旅游立法是老话题,其艰难征程中的问题亦由来已久.问题久而不决,原因何在,当然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梳理. 当今时代,从国情考量,在深谙立法原理、熟稔我国立法体制的大前提下,我国的旅游立法至少还需着力铺垫、构造三方面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资料日益丰富的当代社会,人类对精神需求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种专注于探索自我的旅游形式——精神旅游逐渐流行起来,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走入学者视线.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开始对精神旅游开展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国内旅游学界虽早对旅游的精神维度有了深入探讨,但对精神旅游的关注和研究则稍显滞后.为了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文章以精神旅游的界定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对精神旅游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专门研究和论述.文章认为,精神旅游是旅游者以主动获取精神增益为目的而踏上个人旅途的一种旅游活动;准确地理解“精神性”是全面把握“精神旅游”的前提和关键.并且,精神旅游概念的兴起意义重大,它在理论上扩展和深化了现有的旅游研究,在实践中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和促进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