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日益增强,迫切需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的城镇和农村的隐性失业逐渐地公开化,实际失业率持续攀升。失业治理、控制失业率水平作为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日益凸显。本文试图将具有不同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纳入到一个松散的统一理论框架中,根据我国转轨过程中的失业的特殊情况,试图给出一种增加就业率的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的城镇和农村的隐性失业逐渐地公开化,实际失业率持续攀升.失业治理、控制失业率水平作为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日益凸显.本文试图将具有不同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纳入到一个松散的统一理论框架中,根据我国转轨过程中的失业的特殊情况,试图给出一种增加就业率的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乡村社会是由内向型农村转向外向型农村。这种转变,使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认同条件发生变化或遭受破坏,也引起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这时的乡村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作为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法律依据,存在一些缺陷,今后逐步作出一些技术性的调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方针的不断深入,为基层治理格局创新提供了机遇。乡村治理工作是我们社会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效能的发挥影响着我国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技术作为现代治理机制的重要载体,符合乡村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的治理需求,有助于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转型升级。对此,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创新逻辑,多角度分析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治理的功能属性,通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治理结构,旨在明确数字资源配置等治理取向,实现乡村治理智慧化、数字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传统时期,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主要采取依托士绅自治、宗族治理作为中间层的间接型治理模式,其固有的弊端使之难以适应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乡村治理必须及时转型。项目制为乡村治理机制转型明确了方向,使乡村治理逻辑从间接型治理逻辑转变为直接型治理逻辑。从研究前项目时代下传统间接型治理模式入手,进一步探寻了项目制与乡村治理转型的现实逻辑,以此发挥项目制在乡村治理转型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9.
<正>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不少促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政策,但是很多政策表述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政策与政策、工作与工作、上级与下级、政策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详述,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干部深入学习,创新执行机制,创造性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乡村旅游业也必须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接受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的全面冲击。面临新问题的考验,乡村旅游业只有转型升级,做到从外延模式(粗放模式)向内涵模式(集约模式)转型升级、观光模式向休闲模式(体验模式)转型升级、数量模式(规模模式)向质量模式(效益模式)完成转型升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就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大局思路和具体工作为出发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并从教育培训方面、合作组织方面、市场方面、产品和产业方面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12.
梁涛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1):58-62
当前乡村民主范型构建的过程中出现了法制不够健全、干部素质不高、村民觉悟偏低、唯经济化现象严重等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应当在厘清乡村民主的经典范型与经验主义范型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这些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2016,(11)
与传统农村社会的管理相比,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既有着显著特点,也面临着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层改革的深入,在推动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少地区也都在探索科学有效的、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农村治理转型的过程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的原则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推动和实现农村治理从传统乡村管理方式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一特殊转型时期面临着农村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的重大转型。如何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事业快速发展、有效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一直成为各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和乡村利益冲突、提高制度整合力与精细化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社会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才短缺、村民基本权利未落实等问题,本文提出以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为视角,科学谋划乡村社会治理发展、满足民众社会需求、合理规避乡村治理困境以及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观察》2019,(4)
乡村治理结构镶嵌于"乡政村治"的制度框架中,融合了乡村治理的实践面向,表现为以"乡""片""村""组"为基础的治理单元配置模式。文章通过考察转型期乡村治理结构的调控机制,发现乡村治理单元的配置逻辑兼有政治属性与行政属性,二者共同塑造了乡村治理结构,赋予其"虚实相生"的实践形态。其中,政治逻辑立足村庄治理单元,突出"块块"为主的政治动员,彰显了乡村治理的群众基础。行政逻辑立足乡镇治理单元,突出"条条"主导的行政控制,彰显了"事务主义"的治理取向。政治逻辑与行政逻辑的辩证统一赋予乡村治理结构以弹性。当前的乡村体制改革需着眼于乡村治理的整体结构,审慎推进乡村治理结构的行政化,维系政治逻辑与行政逻辑的均衡,以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提高其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加快,各阶层利益的分化和冲突也逐渐加剧,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愿望和要求也十分强烈.本文从利益表达机制的概念出发,概括了转型期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法律、法规,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和提高利益表达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出现的公款挪用、账目不清、私吞侵占等财务问题,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社会治理问题,影响到乡村善治及其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维护。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组织诸多财务问题的出现与其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相关。因而,欲改进乡村治理就必须完善乡村内部审计。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