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税收改革包括税收体制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两个层面."十一五"时期税收改革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第三轮税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改革过程就是税收立法过程,税收立法的质量与效率是评价税收改革质量与效率的法律标准."十一五"时期税收体制改革集中体现在<税收基本法>的立法创制中;而税收制度改革的重头戏是<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立法创制,增值税改革仍停留在<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修改上,因条件不成熟,尚不能升格为<增值税法>.  相似文献   

2.
税收中性原则与我国税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的中性与非中性都符合税收的效率和公平原则,一国的税收以中性为主还是以非中性为主,取决于其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税收在强调税收非中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意强化税收的中性作用,,中促进增值税转型,适时扩大征税范围,减并税率档次;加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步伐;重视税收国际协议的签订和执行等。  相似文献   

3.
税收的中性与非中性都符合税收的效率和公平原则.一国的税收以中性为主还是以非中性为主,取决于其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税收在强调税收非中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意强化税收的中性作用,如促进增值税转型,适时扩大征税范围,减并税率档次;加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步伐;重视税收国际协议的签订和执行等.  相似文献   

4.
税收中性思想在税制改革中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使税收杠杆在发挥调节作用时注意适度.本文从税收效率与税收中性、税收公平与税收中性的关系中探讨税收中性设计的思路,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了以尽量缩小纳税人的额外负担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增值税暂行条例》将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随着防伪税控系统的应用和“一窗式”的推行,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已逐步迈上正轨.而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由于会计核算不健全,税收核算不准确,税务机关对监控力度不够等原因,整个行业存在纳税意识淡薄,纳税申报不实,低税负申报和零申报比例过高等问题.本文从增值税制建立的原则,即税收中性原则出发,借鉴韩国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处理方法,重新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方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主体的货物与劳务税(简称"货劳税")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税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税收体量大,其间接税的特点也降低了征纳成本,在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等税收职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12年上海开始的营改增试点,到2016年营改增在所有行业全覆盖,增值税和消费税在后营改增时代,能否继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作用,能否继续成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点,需要我们及早研究,深入思考.综合来看,增值税的中性特征与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可以有效结合,共同作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目前增值税改革所面临的三大制约因素,我们提出了关于收入归属、税收负担、制协调、征管协调等深化中国增值税改革的思考。全国要以增值税深入改革为契机,让税收链条本身能够在科学机制的引导下,实现稳定发展,进而更好地确保税收的中性与税负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即将进行的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关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改革后的税收分成比例问题,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保证地方政府现有的收入规模不能因改革而减少。本文认为,在把现行营业税的所有税目全部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后,应在取消中央对地方的"两税"返还、所得税返还和地方对中央的税收上解基础上,中央与地方间对改革后的增值税税收可采用40:60的比例进行分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税收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证明政府利用税收激励机制,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目前还应从改革增值税、完善税收服务平台,以及出台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门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税收体制改革,以促进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1月16日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启动。对该方案税率设置与原营业税的比较并考虑各种类型的购进项目的分析表明,这次“扩围”试点从一般角度上看是降低税收负担的举措,虽然,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影响。然而,增值税改革除了对税收负担的影响外,还将改变整个税制结构的原有平衡,因此,未来增值税“扩围”的进一步推进必须与税制结构长期调整的定位相协调,必须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考虑世界范围税制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增值税制度,包括课税范围、税率结构、税收优惠设置和税务征管的协调等。  相似文献   

11.
税收的中性或非中性与市场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否从历史的视角来考察这种关系呢?本文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市场经济各个发展阶段对税收中性的要求,以及税收中性对当时市场经济的反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西方市场经济与税收中性的关系,这一关系对我国市场经济下税收中性政策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完成后,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随之提上议程。增值税"扩围"涉及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享、国地税征管权限、税收征管能力、地方税体系、通货膨胀等诸多难题,能否破解这些难题对于稳步推进增值税"扩围"改革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增值税"扩围"改革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立足于现实的税情和国情,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地方行政干预严重、税收征管改革滞后、税收执法人为软化、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严重影响税收执法的顺利进行.严格税收执法,维护税收秩序需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消除行政干预,加强部门合作,加快税收征管改革步伐,加强税收执法的内部制约,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带来的消费和商业模式变化,增加了跨境贸易增值税的税收遵从负担,并扩大了纳税人不遵从的空间。面对数字经济给增值税税收遵从带来的诸多挑战,欧盟持续展开税改行动,试图建立一个针对单一市场的更简单、健全、有效的增值税体系:通过提供增值税一站式服务、建立增值税反向征税机制、实施小企业特别计划、推行电子发票、加强信息合作与协税义务等具体措施,进一步简化和统一征税程序,降低合规成本和行政壁垒,增强信息共享和行政合作,提升整体税收遵从度,进而促进增值税体系实现顺应数字经济的现代化升级。借鉴欧盟的增值税改革思路,中国应建立健全针对跨境数字服务的增值税制度,进一步优化增值税税制,全面降低税收遵从负担和合规成本,加快信息共享机制和系统建设,并积极提高纳税主体的自愿遵从度。  相似文献   

15.
第二轮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连续实现了增长的"三级跳",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一些质疑税收增长速度是否正常?税收增长是否有其基本的经济规律?通过对税收与经济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审视当前我国税收工作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解析税收超速增长的现实存在,提出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界限,以税收中性为税收管理的基本理念,以保证经济最大发展为目标,形成以促进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为增值税立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国增值税立法应当遵循税收中性原则、效率原则和普遍征收原则。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包括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原则上适用于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额的经济领域,但在某些具体行业可灵活实行减免。增值税税率设置尽量减少税率档数,接近单一税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新一轮税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描绘出全面深化税制改革的路线图。本文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从实现税收公平的角度阐述税制改革的内容,指出稳定税负、推进增值税改革、提高直接税比重、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等都将在建立现代税制中更加注重税收公平。  相似文献   

18.
税收体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对现行税制中存在的影响国有企业发展不利因素的分析,提出加快增值税转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强化税收调控及开征社会保障税等建议,为我国新的税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区间增值税的横向转移现象违背了税收收益应与税收负担相一致的原则,加剧了地区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更加不均衡。研究从消费地原则出发,测算了中国2009—2017年省际增值税横向转移的程度并总结其分布特征,发现中国增值税横向转移现象普遍存在且程度加深。在探究中国增值税横向转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其影响因素并作出研究假设。选择系统GMM方法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口、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对中国省际增值税转移额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按人口与消费的比例进行地区间增值税收入横向分配方案,切实解决中国省际增值税横向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下经济和公开经济中都存在着税收流失.现金比率法和潜在收入能力测算法是测算地下经济和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规模最常用的方法.利用这两种方法估测我国2000-2004年间税收流失的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税收流失在经历了一个下降阶段后,从2002年起又出现了回升趋势.当前我国税收流失主要存在于公开经济当中,而公开经济中又以增值税的绝对规模流失最为严重.大规模的税收流失一方面要求加强税收征管,另一方面要求进行简化税制,降低税率的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