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家庭经济理论与健康投资理论,本文通过构建农村家庭劳动时间分配模型,系统研究健康对农村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效率效应与配置效应。基于江苏省651名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健康水平不仅对劳动力自身外出就业产生影响(效率效应),还会影响家庭成员劳动时间的分配,对家庭其他成员的非农就业造成显著影响(配置效应)。效率效应表明农村劳动力自身健康状况越好,其参与非农就业概率越高;配置效应则显示家庭成员不健康的比例越高,家庭其他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低。改善我国农村健康状况,不仅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自身非农就业,还有利于增加家庭其他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非农自雇佣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选择,其在改善家庭福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被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鲜有研究就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开展分析。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对子女综合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会显著提升子女的认知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讨论发现,劳动力非农自雇佣对不同性别、认知能力处于不同分位点子女的认知能力均存在显著影响。本文也从多个维度探究该影响背后的机制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意味着更可能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促进子女学习投入度以及随迁概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当前和今后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和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描之一。本文采用中国农村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并且特别关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投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和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鼓励公共投资和稳定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上述政策的稳定持续和进一步实施会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CFPS2018年微观农户数据,从相对贫困发生率、相对贫困深度和相对贫困强度三个角度测度了农村贫困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和门槛模型分析家庭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分配中增加非农就业人数能够明显减缓相对贫困,但其减贫效果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当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占比较低时(14.29%~20.00%),其对这部分家庭的相对贫困减缓效应较高,超过这一占比,减贫效应有所减弱;分析影响机制发现,家庭劳动力分配中增加非农就业人数可以促进收入增加、降低收入不确定性进而减缓相对贫困。因而,应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拓宽非农就业渠道,持续做好低收入家庭的就业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5.
经济波动中农户劳动力供给行为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在中国 ,虽然农业与非农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联系很重要 ,但对于农户和个人在不同的经济时期 (繁荣或萧条 )在农业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动力机制问题上却鲜有研究。农户成员在经济繁荣与萧条时期的就业选择机制与这种非农就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福利方面的影响等问题上仍存有很多疑问。他们到哪里去找工作 ?这种部门间劳动力转移规模有多大 ?在萧条时期 ,农业部门是否吸收了劳动力 ?这种吸收带来的劳动力重新配置是否意味着非农就业工作的失去 ?哪些人在经济紧缩时失去其非农工作 ?哪些人在繁荣时期加入到非农工作中去 ?对于中国这…  相似文献   

6.
目的 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文章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经济水平、精神富裕和生活质量等5个维度对农户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力流动范围和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在通过采用有序响应模型Ologit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2)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来看,县域内的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大,而跨省流动的促进效应最小。(3)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来看,稳定就业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大于非稳定就业。结论 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确保其在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农地调整会抑制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调整是村庄地权界定的重要方式,却具有体现集体成员权公平和破坏经营权稳定的双重性。已有研究大多从其体现的经营权不稳定出发,认为农地调整会抑制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本文研究表明,农户的行为响应能够使农地调整的作用机制发生重要转变:一方面,农户改变农作物种植类型能够弱化经营权的不稳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另一方面,家庭收入结构的非农化则降低了农户对农地经营的依赖性,从而使得经营权不稳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作用趋弱。基于全国9省(区)270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农地调整会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其中,种植结构的"趋粮化"强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正向激励,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普遍化则弱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针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喻的研究,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宏观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计算出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总体上看,非农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瘟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多期具有全国代表性农村调查数据,从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性的视角剖析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非农工作的充分度在逐渐提升;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度高于女性劳动力。然而,女性劳动力非农工作的时长增长速度要远快于男性。同时,年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充分性提升的幅度高于年长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度越高。(2)在2000—2015年间教育一直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度的重要推手,并且教育对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充分度的提升影响更大。(3)农村劳动力市场中超时劳动与就业不足的情况并存,并且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各年份非农工作总量意义上的超时工作有促进作用。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时长从原来的线性关系逐渐转为倒U型关系,并且拐点在逐渐的前移。  相似文献   

10.
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此次研究以绍兴市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最大似然法,通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非农就业选择越有抑制作用;农村的人力资本累积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户家庭收入的约束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村的土地资源约束推动了非农就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从强化粮食种植的补贴力度、加强县域非农经济的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培训提出惠农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并非对所有群体都适用,人力资本因素对男性劳动力和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缺乏应有的解释力,这与男性劳动力的家庭角色定位以及年轻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动因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耕地流转》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刘平辉、常青青合著。该书共7个章节,作者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理论模型与就业影响因素。同时还对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模式及我国农民工非农就业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将临川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耕地流转作为案例,分析了我国就业人口的流动趋势,并据此提出四项对策建议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顺利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湖南、广东两省534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对影响非农就业契约的因素实证分析后发现,性别、婚姻、家庭非农就业率对非农就业契约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工作转换次数、工资收入是否稳定、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保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有显著影响,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有积极正向作用;非农就业稳定性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非农就业越稳定,非农就业契约形式越规范、契约期限越长。非农就业经验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都有积极效应,每年职业培训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的选择。由此,应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法制宣传教育,以进一步规范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契约,维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农业技术经济》2021,(6):115-129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但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难免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视角出发,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负向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非农就业显著地降低了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概率,但离土型非农就业能够减缓这种抑制作用;(2)非农就业通过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减少政治参与两条逻辑阻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在后续乡村发展过程中须平衡好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户主动性发挥的问题,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就地就业创业、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与乡风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 5个县 (市 ) 1 0 0个农户近 3 0 0 0人次的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发现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 ,有非农就业史的农村劳动力占被调查劳动力总数的 70 %以上 ,其中 ,2 / 3左右有过非农就业史的劳动力曾在本县域内有过非农就业经历 ,并主要从事个体私营工商业和服务业。在有非农就业史的农村劳动力中 ,文化程度越高 ,非农就业半径越大。所以 ,笔者认为 ,应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工商业 ,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程度等方面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1年浙江、湖北和陕西三省"中国农村家庭土地经营状况调查"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土地市场契约稳定性与土地市场交易量两个维度对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进行全面衡量,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市场发育及其质量差异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市场在地权稳定性等质量维度和土地市场交易量等数量维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熟的土地市场发育与稳定的市场租赁契约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短期的土地租赁契约对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长期的土地租赁契约能够显著地促进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只有旨在促进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的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流动,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转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转应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以劳动力转移增收为目的,促进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流动起来;二是以劳动力转移稳定就业为目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定居转移,三是以劳动力转移改变身份为目标,促进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根本目标是实现富余农民的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来自湖北襄阳和江西九江的1714个农户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围绕征地对失地农户劳动力的就业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失地程度、征地用途、征地补偿款等征地相关因素从不同程度都对农户劳动力的就业造成了影响,政府应该从提升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技能、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促进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转移,保障其未来生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劳动力持续的非农转移,农村投资受到一定冲击。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检验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就地和异地转移对农村投资的作用。结果表明,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的投资效应并不相同,就地转移有一定的负效应,异地转移投资效应显著为正。就地转移的负投资效应源于农村就业层次过低,异地转移尽管具有总的正投资效应,但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非生产性类别,因此对生产性投资仍可能具有负投资效应。文章最后给出提高农村就业层次及拓展农村投资空间以提高劳动力转移投资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农地赋权与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性分析框架,探索农地赋权影响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农村经济均衡、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OLS方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赋权显著降低家庭相对剥夺指数和村庄基尼系数,即抑制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水平发挥作用;(2)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赋权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中起到传导作用;(3)家庭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农地赋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在赋予和保障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的同时,应当完善非农就业市场和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