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体系并研判两者是否协调及协调状态对河南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至关重要。[方法]文章基于2006—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HP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定量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与协调度。[结果]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成效显著。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 2006—2016年,农业现代化指数由0.215 4提升到0.781 6。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为中度耦合,处于拮抗阶段,这说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存在失衡。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5个阶段,两者的协调水平还较低。[结论]河南省应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提升农业供给能力,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周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9):285-289
[目的]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度有利于区域甚至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方法]以淄博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2008—2017年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但一直处于次优水平,其中2008—2017年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逐年增加,处于次优水平, 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逐年增加,同时2008—2015年处于次优水平2016—2017年处于最优水平; 同时2017年淄博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均处于次优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于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低,其中博山区、桓台县、高清县和沂源县的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张店区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结论]实现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区县,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带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吸引投资等方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消费市场,增强居民的消费水平,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建设有积极作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在相互作用下形成耦合发展的互动关系,为了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需明确其耦合协调机理,创新协调发展模式,构建正向耦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 文章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黑龙江省4个时期13个地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综合发展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度不高,长期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度指数为波动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结论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均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更高水平的技术手段,农业现代化也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劳动力与物质资源,两者能够起到互促共进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存在缺乏科学规划设计、资源分配与流动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等问题,农村的人才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化户籍与社会福利等制度改革、规范生产资料的分配与流动以及深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评价与分析——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系统论观点,协调是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和谐共生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是指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和谐一致程度。文章采用空间描述方法构建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并以重庆2000~2012年数据为样本,对其功能分异明显的五大功能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在2000~2006年较为理想,但从2007年起,城镇化发展指数的增幅明显高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的增幅,协调度几乎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其中,五大功能区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特点各异。就2012年而言,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协调等级分别为5级、5级、8级、2级、2级,分别处于濒临失调、濒临失调、中级协调、高度失调、高度失调状态。该文认为,要积极建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制度基础,将城镇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动力,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区域特色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区域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锡尔指数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两者的目标效益出发,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进行探讨。[结果]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城市发展新区的潼南、合川、永川、江津、纂江、涪陵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开州和万州等区县属于农业经济高水平区域;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来看,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大部分区县属于较高水平及以上,而渝东北和渝东南除万州区和黔江区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区域间差异对重庆市农业经济的总体差异影响较大,是全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功能区间的要素流动、交通改善、区域合作等原因促使其区域内差异的缩小,而区域间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异依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各功能区的特色农业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可有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基于区域差异来源分析,重庆市应结合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以包容性为研究视角,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四个维度,构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类型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研究表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呈向好态势,但发展过程中存在包容性差-内在发展速度不一致-整体协调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以包容性发展为依托,在新型城镇化各空间维度中提供更均等的机会,发挥各子系统比较优势,推动其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四川藏区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内地的工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难以在此复制。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四川藏区的重要产业,以旅游为导向推进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备受各界关注。从国内外研究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归纳出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逻辑在于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以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实现后发优势;而旅游城镇化的动力则源于旅游经济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并由此产生"飞地"和"全域旅游"两种典型模式。未来,四川藏区的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应主要围绕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布局构筑地理空间,以旅游业为主导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行。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评价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为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在阐述地方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其相互关系的拟合曲线分别适用于线性和S型;(2)从时间上看,山东省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从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3)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17地市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半岛城市的协调发展度普遍大于西部内陆城市,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性。研究结论: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追求土地财政收入增长的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各地应着力于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对于转变农业农村生产方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基于甘肃省2019年14个市(州)的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研究发现,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新农科建设是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水平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新人才。"新农科"建设宣言的提出对高等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目前江西高校存在涉农专业人才数量紧缺且离农化趋势严重,涉农专业精品课程少、设置不够合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本文从新农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江西高校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质环境视角下新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建设选址、土地资源减少与土壤污染、水源地枯竭与水资源严重污染、生态严重退化等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工作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保障新城镇化更安全、保证水资源供应安全、促进新城镇化更生态、促使城市生活更富裕。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环境工作:(1)要高度重视在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工作;(2)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工作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3)地质环境工作必须为新城镇化当好先行和做好服务;(4)进一步加大新城镇化地质环境工作的力度和体系建设;(5)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相关科学研究工作;(6)加大对地质环境研究、保护和治理工作资金投入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构建城市化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特征,借助均方差权值法和协调度模型研判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发现:(1)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均呈现递增的时序演变特征,土地城市化的演进速度更快;市域人口城市化差距逐渐扩大,离散程度逐渐缩小;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异和两极分化现象相当明显。(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两者的耦合度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递进式时序演变的规律;空间格局上表现出市域协调发展等级极化现象明显和城市化发展类型以土地城市化滞后型为主的特征。(3)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及两者与协调度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协调度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针对区域内各城市所处的城市化协调发展阶段和状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以国家级生态市建设为政策前提,以平凉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3个方面构建了平凉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功效函数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平凉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这10年间平凉生态城市综合协调度逐步提高。综合协调度从2002年的0.242(不协调)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0.7588(比较协调),平均以每年0.05168速度在增长,平凉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一个"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的渐进型发展过程。2011年平凉市各县区的生态协调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华亭县、崇信县、崆峒区、泾川县、庄浪县、静宁县和灵台县。聚类将平凉市7县区分成4种类型,即华亭与崇信为高度协调型、崆峒区良好协调型、泾川、庄浪与静宁中等协调型、灵台基本协调型。研究结果与平凉市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表明所建立的城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城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