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家庭农场发展效率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基于山东省541个家庭农场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践行主体,对其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三重盈余"理论,从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生态效率3个维度构建了家庭农场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山东省541个家庭农场的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率水平较高、社会效率水平良好,但生态效率不够理想,3个方面的综合效率水平则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绿色农业生产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3.
互联网与农村家庭创业——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经济》2017,(5)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地区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的创业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平均而言,上网的农村家庭比不上网家庭的创业概率高3.83%。同时,网络还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创业收入,这些正向影响在纠正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存在。分组结果表明,网络使用对农村地区家庭和户主年龄在40岁以下家庭的创业意愿具有更强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网络便利了农村地区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这表明,积极推动农村互联网建设,使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产生叠加作用可以缩小城乡鸿沟,推动智慧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上海松江区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计算家庭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离析出影响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据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方法:Global Malmquist和混合Tobit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7年,全部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77 3,其中,纯效率变化指数为0.998 4、技术变化指数为1.075 0、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为1.007 2;纯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61 9,纯效率变化指数为0.989 6,技术变化指数为1.071 9,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为1.004 6;其他类型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81 7,其中,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分别为1.027 9、1.049 0和1.014 0。(2)总体水平上,农场主是否有农业从业经历、是否有农机驾驶证、土地经营权合同年限、是否购买农机作业正向影响全部家庭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类型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研究结论:虽然松江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为此,需要提高家庭农场劳动力素质,切实保障好家... 相似文献
5.
信贷之于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优化投入资源组合、提升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的数据重点考察信贷约束对家庭农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松江大多数家庭农场的效率水平距离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较远,信贷约束是影响家庭农场效率的关键因素,放松信贷约束能有效地提升家庭农场的效率,平均提升幅度将达到4.64%。放松信贷约束有助于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资本投入以实现对劳动的有效替代以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家庭农场长期有效经营,从而提升家庭农场的效率。为了尽可能降低信贷约束对家庭农场效率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应为家庭农场提供更精准的信贷服务,鼓励家庭农场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贷款力度,助力家庭农场实现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要根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优化农村信贷服务,创新信贷产品,以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7.
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笔者于2006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省所作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文化程度低阻碍了劳动力进入相对较高层次行业就业的概率;技术、技能缺乏不利于劳动力进入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的行业就业;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大部分外出劳动力被迫流向了传统的、没有太多技能要求的工矿企业。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关系研究 ——基于江苏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以江苏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分别从劳动力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等方面展开,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不同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别,非农工作经验的作用更大,培训则是影响流动性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源对流动性的影响非常显著,边际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仅有利于引才回乡政策的精准化,还有助于化解农村"空巢化""老龄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方法]文章以农村外流劳动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定序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及影响因素,并对结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当地有房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未婚、受教育程度低、累计流动时间短、年龄大和职业不稳定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四线城市,年龄和职业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收入降低会加速东部地区及一、二线城市的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综合评估返乡劳动力,灵活调整土地资源供给、坚持产业兴乡战略定位,为返乡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积极转变引才思路,注重打造乡村文明建设,能够提升引才回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可持续生计为理论框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测算了农户的生计资本综合指数,并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标准将农户的生计策略划分为纯粹农业型、外出务工型、农工兼顾型和当地非农型四类,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生计资本组合下的农户生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生计资本整体偏低,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方面存在明显的内部分化;耕地面积缺乏但人力资本丰富的农户偏向于选择外出务工型生计策略;家庭人力资本不足且耕地严重缺乏的农户偏向于选择当地非农型生计策略;家庭人力资本充足的农户多选择农工兼顾型生计策略。在农户生计资本类型中,人力资本及其配置是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本对农户农业生产策略的黏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方面,且其黏性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物质资本对农户农业生策略产的黏性作用较强,主要通过家庭物质资料和社区公共设施指标发挥作用;虽然农业贷款从政策导向层面扶持农户从事农业生产,但农户的自发存款多用于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的自发投资效应还未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已脱贫人口的发展亟需释放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力量。人力资本在脱贫阶段演进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和实现脱贫的核心与关键。[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验证人力资本对脱贫的作用机理,并为实证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依据人力资本与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的均衡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结合人力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意义及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约束,判断人力资本贡献率对农村家庭产出优化的影响。[结果]实地调研表明脱贫意愿对人力资本构成影响较大;回归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贫困家庭产出贡献大于资金资本,也大于知识技术资本;优化规划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规模优化。[结论]应从健康状况、脱贫能力和脱贫意愿等方面加强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共享平台支撑促进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有机融合,以人力资本为核心构建内生脱贫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地抛荒现象逐渐产生,抛荒面积持续扩张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Probit和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影响,并引入劳动力转移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抛荒农地的可能性更大。(2)劳动力转移在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正向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社会资本促进劳动力转移,从而间接导致农地抛荒现象加剧。(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传统农耕家庭、经营规模较大的家庭抛荒农地的影响更明显。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不利影响,搭建农地流转平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与就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不仅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而且对农民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为此,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估计,实证检验了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应用程度越高,农民主观幸福感越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总收入、生活用水质量对农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使广大农民有更强的获得感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拥有机械的农户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提高农机服务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对农业现代化起关键作用。探究家庭农场对联合体的满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联合体的持续稳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2020年对安徽合肥、亳州、六安和宿州等9个地市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调查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各地区、各生产类型的家庭农场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满意情况,并对满意度影响因素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各地区的家庭农场对联合体的满意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满意差距不大。家庭农场满意度受到结构因素的影响,其中种养规模、共同目标制定、沟通程度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而文化程度与机会主义行为对满意度产生了负向影响。过程因素中的合同履行与监督制度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结果因素中体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利润率增长和劳动力带动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结论]积极扩大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完善联合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利益联结等措施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是中国新时期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方略,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等客观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评估了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精准扶贫政策总体上提高了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2)通过进一步细分扶贫政策类型得出,瞄准人力资本改善的能力培育型扶贫政策能够显著提高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但直接给予经济物质支持的扶贫政策并未对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3)相较于年轻和深度贫困户,精准扶贫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在老年贫困户和一般贫困群体中更加显著。(4)从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精准扶贫能够直接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间接提升其主观社会地位并增强其村庄归属感,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