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分析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使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依法运行,网民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应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2.
3.
互联网时代公民有更多的渠道和能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极大的加强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给公民和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但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公民极强的参与热情,更容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瞬间爆发并快速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尤其是县级及基层政府如何快速应对,并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是现代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县级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4.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6,(4)
社会转型期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贫富差距过大和阶级固化、利益纠纷、官员腐败、公众表达渠道不畅、维权意识与法律素养不匹配等。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的"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扰动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有关工作,以减轻和避免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法治观念;健全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畅通社会公众舆情表达渠道;增加政府行政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快速开展处置活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国民众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主要途径。由于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以及信息公开的滞后,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善治的兴起,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经历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这一发展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交织,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地域不断扩大。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能否进行很好的危机公关,不仅决定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和事件最终的妥善解决,而且关乎政府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梳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以及政府对其的公关应对,找出政府危机公关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并提出政府公关在处置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至今,在这短短的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大力开发与利用.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过于关注当前利益而忽视环境的负荷限度,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站到了对立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由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如何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了政府及广大环保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较为紧迫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迅速增加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公众在认知上所存在的偏差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危害社会安定。通过对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所存在的认知偏差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应对和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偏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论群体性事件与政府网络舆情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时代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网络媒介管理,联合大众传媒、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网络群体事件不断发生。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开始,我国网民通过互联网对事件舆论监督作用开始凸显。网络是把双刃剑,有推动我国民主、监督,提升政府形象的作用,同时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低俗文化在网络上泛滥。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我国政府根据自身的问题,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前我国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由于环境污染进行上访的事件此起伏,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因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引起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威胁着社会安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失灵在所难免,亟须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此外,公民社会日益成熟,为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涉诉信访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属性是在弱势群体维权,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救济制度失灵所引发的相对剥夺感、嵌入型司法导致的维权心理异化以及当前司法信访化所发酵而成的深层次矛盾产物,对于法律权威、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较好的从根本上预防涉诉信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将“亡羊补牢”式的处置机制引向“防患未然”的控制模式,研究涉诉信访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