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经济是广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广西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对发展广西海洋经济和广西经济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广西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广西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海洋产业体系也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尽快如此,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文章提出了包括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分散式的管理,构建统一综合的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新世纪,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希望所在。我国海岸浅漫长,海域国土面积达473万平方公里,国家和沿海各地区纷纷把海洋产业作为未来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本文在我国现有海洋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规律,趋势和结构的进行分析,以便为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海洋经济的最优发展模式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整理了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海洋经济文献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针对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高、海洋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弱和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坚持海陆一体化、实现产业联动发展;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以期对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谢子远 《改革与战略》2012,28(4):152-154,168
文章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海洋各产业发展不均衡,各有不同的演变趋势;"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但二产和三产差距较小,这种格局还不是很稳定;海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产业集中度有所下降,产业间差距趋于缩小;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的格局,近十年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6.
试析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将区域经济学的范畴、原理、方法应用于研究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海洋区域经济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等,必须运用科技兴海等措施发展我国海洋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陈可文 《南方经济》2001,(12):33-36
广东省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产业正处在大发展时期,树立海洋观念,发展大海洋产业,对广东省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有预言说:"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在陆地经济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这个预言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蓝色经济将主宰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的建设和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临海各国新的发展引擎,已经被列入了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和海洋大国,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史必然趋势。该文对世界主要几个临海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几点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2001-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分析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海洋第一、二产业的增长能够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海洋经济的增长对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最高的,这说明福建省目前的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已经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第一、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推动海洋经济的动力不足,进而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最终会使得整个海洋经济发展迟缓。福建省应大力发展能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第一、二产业,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进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增长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11.
外向型经济对促进安徽省省内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聚类分析和Theil指数考察了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状况和动态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且地区间外贸的差异显著大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差异在缩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收敛.导致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切实举措,以推动各地区外向型经济在适度差异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田钊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7-12
改革开放后,江苏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度的经济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文章通过利用相关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主要源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差异和苏南、苏中、苏北三组间的差异。为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各产业的发展差异以及组间差异,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区域经济为出发点,制定了相应的指标衡量体系,采用基于时序全局立体表的因素分析方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十五个经济区域自2003-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各经济区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换的能力;第二主成分则反映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各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新疆各区域的平衡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福臣 《改革与战略》2009,25(4):136-138
文章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灰色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了11个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基本上能反映中国沿海地区当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县域产业结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勇 《乡镇经济》2006,(5):36-38,6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其本质是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和不平衡性,县域发展要求配置好县域产业结构。文中探讨了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县域产业的生态转型、生态化主导产业选择、产业集群的层次性。并提出岳阳县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综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选择、确定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和测算的指标体系,从县域层面上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以江西省8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ARCGIS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7.
林子博 《科技和产业》2022,22(8):225-231
运用线性加权法、灰关联熵模型及耗散结构理论,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理论,对近年来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现状及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测算相关指标得出,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水平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区域间存在差别,东部省份数字经济水平优于西部省份。灰关联熵模型及耗散结构理论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淑美  黄达海 《科技和产业》2010,10(1):16-18,74
从临空经济相关理论出发,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以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发展为例,探讨了顺义临空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使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评价了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临空经济发展成熟度。结果表明上海是国内临空经济发展成熟度最高的城市,而天津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9.
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0—2019年中国31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法对数字经济进行动态和静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指标中,数字产业化对数字经济的影响最大,数字基础设施影响较小;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非均衡的状况,上海和北京位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区;发达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而中等区和落后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区域;发达区和中等区与领先区的差距逐步缩小,落后区与前3个区域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我国2000—2010年26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对国内研发、技术转移和国外技术溢出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到省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又把26个省市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考察各区域的创新绩效。研究发现,本国科研人员投入及技术转移对技术发明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科研人员投入等本国要素及FDI、出口贸易等国外因素则对产业创新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各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国内研发等要素投入对高收入地区的技术创新促进性作用比较明显,而FDI等因素对低收入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均产生明显的积极效应。因此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